2024年元旦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元旦将至,各类聚餐活动增多。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特发布元旦期间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醒大家在采购、储存、加工和食用等环节提高防范意识,科学理性消费。
一、食品采购要细心
1.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在证照齐全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食品。这些场所通常有较为严格的进货渠道和质量管控体系,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避免购买流动摊贩销售的来源不明食品。
2. 查看食品信息:选购食品时,务必仔细查看食品的包装标识,重点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信息、配料表及储存条件等是否清晰完整。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坚决不购买过期食品。若购买散装食品,要注意盛放容器上是否注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3. 谨慎挑选食材:挑选新鲜、无变质、无异味的食材。购买肉类、海鲜等动物性食品时,要查看是否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确保来源安全合法。尽量选择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减少农药、化学肥料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购买过度加工、添加剂过多的食品,优先选择原料简单、加工程度低的食品 。
二、家庭用餐有讲究
1. 生熟严格分开:在处理食物时,切不可马虎,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食材加工前要认真清洗,加工、盛放生肉、水产品和蔬菜的器具要与熟食分开使用,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比如切生肉的案板和刀具,不能直接用来切熟食,防止生肉中的细菌、寄生虫等污染熟食。
2. 确保烧熟煮透:烹饪食物时,一定要确保食物烧熟煮透。特别是四季豆、扁豆等豆荚类食品,含有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如果没有煮熟煮透,食用后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所以要先过沸水再煸炒;肉、禽、蛋和海鲜等食品要确保足够的烹饪时间,杀灭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
3. 合理按量备餐:节日期间常有家庭聚餐,要增强节约意识,根据家庭就餐人数确定食材量和制作量,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对于剩余的饭菜,应妥善保存,以防变质。剩余熟肉制品,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再次食用时务必烧熟煮透;剩余蔬菜尽量不要隔夜食用,若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如变色、变味、软烂等,应立即停止进食。
三、外出就餐要留心
1. 慎重选择商家:外出就餐时,应选择环境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可以通过查看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督公示牌来了解其食品安全等级和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不要选择在街头路边的无证餐饮小摊点用餐,这些摊点卫生条件往往难以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较高。
2. 拒绝餐饮浪费:点菜时要根据用餐人数合理适量点餐,拒绝铺张浪费,践行“光盘”行动。如果饭菜有剩余,对方便储存的菜肴和主食应尽量打包带走,减少食物浪费。同时,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养成文明健康的用餐习惯。
3. 做好个人防护:在餐厅就餐时,应佩戴好口罩,直至用餐时再摘下。就餐过程中,注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四、网络订餐留凭据
1. 注意甄别商家:通过网络平台订餐时,优先选择距离较近、证照齐全、公示信息完整、信誉好的供餐单位。距离较近可以减少食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时间,降低食品变质的风险。收到餐食后,应及时查看包装是否完整,食品是否受到污染,一次性封签是否完好,一旦发现餐食变质或受到污染,应当拒收。
2. 保留消费凭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支付,都要谨记向商家索取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小票、电子交易码等有效凭证,这些凭证是出现问题时维权的重要依据。如果在消费过程中遇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或消费纠纷,可拨打12345、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网站、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投诉举报,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五、特殊人群需注意
老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安全。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高油高盐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在选择食品时,应更加注重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消费者节日假期就餐还应注意饮食有度、荤素均衡,切勿暴饮、暴食。尤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人群,应少饮酒,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清淡健康食品。
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在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反食品浪费标识,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提供公勺公筷和打包服务,倡导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餐饮消费环境。
假日期间,若在饮食消费过程中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保存好就诊记录、剩余食物、购物凭证等相关证据,以便后续调查和维权。 希望大家在元旦期间都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