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详情 返回上页
从“无用之用”到“无用之美”: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发布日期:2023-10-05 09:57  发布单位:昆区统战部2  来源:道中华   点击量:4702   [字体: ]  打印保存 

图片

图片
珍惜每一丝布帛,重视每一针缝缀,惜物情结被完美融入民族服饰。
本文约 2800 字

阅读需要 7 min

拼布是一种中国传统女红技艺,指将零碎布头通过针线缝合,拼贴连缀成大块面料而制成衣物。
拼布技艺已成为一种符号,蕴含着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精神内涵,融汇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传统,见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
崇俭惜物  化零为整

中国人自古有着惜物节用的优良传统,无论对自然资源还是人工劳动都备加珍惜。
《管子》云“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唐诗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民间俗语讲富由俭中来……从先贤名流到市井百姓,倡导节俭的风尚贯穿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各民族服饰共有共通的织绣技法——拼布工艺,将中华手工技艺之美与中华传统品德之美完美融合。
作为传统的纺织大国,中国人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由来已久。至今,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仍然保留了手工纺纱织布制衣的传统技艺。棉麻毛丝等原材料以及天然染料都需要经历长达数月乃至经年累月的种养采集方可收获,再经过繁复漫长的纺纱、织造、染色过程,才能织成布匹成品,一丝一缕都渗透着辛勤的汗水。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布料由衷地爱惜,并且这样的理念深刻烙印在传统裁剪制衣和缝绣装饰的方方面面。
我国各民族服饰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平面结构,尽量保持面料完整,减少不必要的裁剪分割,如此既可发挥材质的最佳性能,又能保证穿用的舒适,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制衣剩下的边角余料不仅细碎,而且颜色各异、形状参差,这些本来已是无用之物,但将它们收集起来积少成多,经过巧妙设计和耐心拼接,化零为整再次利用,拼布技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图片

壮族拼布彩绣女套装。

图片

基诺族彩条拼布砍刀布女套装。

图片

侗族拼布彩绣镶锡箔上衣(清代)。
节俭是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此,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如此。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服饰上都能发现拼布元素,有的是局部拼接,有的是整件拼成,它们并非只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鲜活适用于当下生活之中。
尚美善用  俭而不简

拼布源于节俭,边角碎料和旧布同样可以创造出不菲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因为拼凑零碎布料,又是完全依靠手工完成,拼布服饰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在遵循民族服饰形制规定的框架内,制作者既是设计师又是工艺师,她们或是用缤纷热烈的对比色排列拼成彩虹效果,或是运用几何图形组合产生动感造型,或是凭借透视原理营造立方体的视错觉。即便最寻常普通的被面也毫不轻慢,将色彩不同、形状各异的布块设计成花瓣、羽毛、鳞片,剪贴缝缀组成鸟语花香的生动画面,清贫日子也能过得多姿多彩。
带有鲜明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间布艺精品“迎手”,运用圆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几何形状组合成球体,每块拼布上都装饰了寓意吉祥的精美彩绣,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搭手休息。

图片

汉族拼布彩绣小迎手。
来自云南麻栗坡的彝族女子服饰,筒裙上的三角形拼布装饰带在当地被称为“龙鳞纹”。这种筒裙会随着女子的出嫁而有所变化,已婚妇女的裙子在靠近底摆位置增加了一道略窄的拼布条带。这样一来,人们通过服装可以辨识社会角色,长幼有序的社会伦理观念被投射在了服饰上。同样的例子在其他民族服饰中也十分常见。
母巧三箱衣,父勤三仓粮。看似平凡的缝缝补补中蕴藏着各族群众的生活智慧。借由拼布,二维平面的面料可以完成向三维立体的转变,在满足人们日常服饰需求的同时,也引申出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学功能。

图片

彝族拼布蜡染女筒裙。
尊巧重技  精艺匠心

服饰不只有拼布一种工艺,为获得更加丰富的装饰效果,手艺人会选择蜡染织绣等多种技法贯通使用。
在传统的乡村生活中,全家人的穿着一般由女性成员操持准备,从种棉纺纱到织布染色、裁剪制作,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便是装饰。在料理繁忙家务的间隙,妇女们抓紧时间画蜡、刺绣、镶拼缝补。然而制作一件盛装,往往需要花费长达数月甚至是几年时间。一件材质上乘、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的手工服饰,是各族妇女展示心灵手巧的佳品,让家人穿着更体面,成为了她们不断精进工艺技法的动力之源。
背扇也称为“背儿带”,形象地说就是“背上的摇篮”,直到如今许多地方仍然在使用。母亲将年幼的孩子背在背上,解放了双手,能够从事家务和田间劳作,更可以须臾不离地陪伴孩子成长。当孩子长大后,母亲倾注精湛手艺和母爱制作的背扇,就成为珍贵的传家宝,期待着家族里新生命的诞生。广西毛南族的背扇将拼布与彩绣工艺结合,追求花团锦簇、吉祥喜庆的意趣,其中麒麟送子、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纹样正是与传统儒家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图片

白族拼布彩绣花卉铜钱纹背扇。
一条来自贵州黔南的苗族传统裙装,体现出当地崇尚青色的传统。生活中当地人喜欢穿青戴青,这条百褶裙上荟萃了色织彩条、枫香染等多种工艺,从十字结构衍生出的贴花尤其精彩,经由拼布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裙子整体条块分割复杂,各种元素和谐统一,归功于高明的配色,深浅不同的颜色集中在土黄和靛蓝两个色系,这恰恰是大地和天空的颜色。以天然染料将服饰染成大自然的色彩,大道至简,天人合一,没有比这更加智慧精妙的设计了。
铜钱纹也是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拼布题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服饰采用折叠布料,拼接而成铜钱纹,并饰以金属铆钉增加耐磨;有的做成儿童围嘴,将五枚铜钱纹围合恰好组成梅花的形状;如果要做成被面,则要求柔软舒适、亲和皮肤,这种拼贴做法须将白色布条盘成圆圈,勾勒铜钱边缘同时压牢拼布的接缝。看似最简单的呈现,反而需要最高超的技巧,从各族人民对拼布技艺的精雕细琢中,我们感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图片

苗族拼布挑花百褶裙。

图片

壮族拼布贴补被面。
俭以养德  俭以寄

《左传·庄公》有云:“俭,德之共也”。节俭被视为道德高尚之人的共同品德,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拼布是扎根于节俭的手工技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劳动成果的爱惜、对审美和技艺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耐心、细心和匠心的磨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服饰不仅可以御寒遮羞,还可以装饰美化、彰显身份,更能寄托情感。百家衣也称“百衲衣”,由许多小布块拼接而成,色彩丰富,是一种传统的婴儿服。民间有给幼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盖百家被的传统习俗,希望孩子不娇贵,好养活。新生儿降临,家中长辈向亲友邻里报喜,大家纷纷表达祝贺的同时会赠与家中的零碎布头,将这些饱含美好心愿的布料拼缝成百家衣,寓意众人祝福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图片

汉族彩绣拼布百衲长袄。

图片

彝族拼布右衽百家衣。
日常中,我们在一些服饰中会看到大面积的剪花贴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贴补绣”或“贴布”,在民间也称“剪花”。例如,苗族拼布贴补挑花对襟开衫上如同植物叶片的花型是用整块方形面料沿图案间隙剪开,扣折毛边再以暗针固定,不丢掉一丝余料。后背正中位置的两色花型互相嵌套、互为图底,不产生丝毫浪费,巧妙地将图案设计与材料节约完美结合。
穿在身上,铭记心中。在对拼布服饰的享用和欣赏中,我们体味到了蕴含于缝缝补补之中的造物理念、美学价值、人文情感和生活态度。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拼布,传承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世代坚守的美德。

图片

苗族拼布贴补挑花对襟开衫。
(作者:刘育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员;田辉,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教授。本文图片均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提供,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图片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