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79年,中国在西藏昌都地区组织科学发掘了一座极具重大意义的高原史前人类文化遗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卡若文化遗址,它被考古学界和古人类学界公认为是西藏地区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当这件双体陶罐被发现时,考古学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夹细砂黄陶,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表面饰有双勾三角折线纹和双勾菱形纹,造型极为独特。在整个遗址中,类似造型的陶器仅此一件。从这件陶罐的造型、工艺以及出土数量来看,可以肯定它并不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具。那么,它的真实用途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距今约4000-5000年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因位于昌都县东南澜沧江西岸的卡若村而得名,海拔3100多米,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分为早、晚两期,古文化堆积层丰富,发现房屋基址遗迹31座,以及数量巨大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骨器、陶片、装饰品,还有14种动物骨骼,其中包括驯养的家猪。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保存较好并且尚未碳化的人工栽培农作物粟。卡若文化遗址有力地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便有先民在雪域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再次,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人工栽培农作物粟,也是马家窑文化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对象。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米,是一种十分耐旱、耐寒的农作物,在黄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文章编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周玉州,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及相关展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