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详情 返回上页
清代驻藏大臣都能吃点啥?
发布日期:2023-09-25 03:58  发布单位:昆区统战部2  来源:道中华   点击量:3974   [字体: ]  打印保存 
图片

本文约 3000 字

阅读需要 8 min

民以食为天,作为清朝派驻西藏的官员,和瑛在拉萨吃饱肚子肯定不成问题,但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得精细一些就有点困难。
原因很简单,西藏地处高寒,“土瘠水寒种易馁”,以致“毛地产无多”,食材严重匮乏。
同时,也因为进藏道路的艰险、遥远,运输困难。清政府为了解决物资运输问题,不得不沿途建立一系列台站,专门负责各类急需物资的转运。至于满足口腹之欲的各类食材,都是以便于长途运输、长期保存为前提的。因此在西藏拉萨,能吃到新鲜蔬菜,极为不易。
和瑛在藏8年,留下了大量与西藏相关的诗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其日常饮食的。通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位蒙古族驻藏官员的日常以及他积极融入藏地生活的乐观豁达心态。

图片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羊八井的一处温泉和远处的雪山。(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萝卜白菜:勉励自己清清白白为官理政
清乾隆五十九年夏,已经在拉萨任职数月的和瑛吃到了菜叶包子,心情大好,专门作诗《食菜叶包戏成五律得包字》以资纪念。诗谓:
菘芥如蹯掌,兜来十指交。
肉疑青箬裹,饭讶绿荷包。
入口知兼味,沾唇免代庖。

不曾劳匕箸,一饱漫相嘲。

菘即白菜,芥即芥菜,都是非常普通的叶菜,但对于在拉萨的和瑛来说极为珍贵。
菜味溢出引得和瑛迫不及待地要拿起来咬一口。刚出锅的包子太烫,一手拿不住,只好两手交错,不停地倒来倒去。只首联一个细节描写,便把菜叶包子的诱惑展露无遗。
第二联则是化用唐代诗人柳宗元《柳州峒氓》中“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一句而来,描写咬开包子后,露出菜馅的情景,碧绿的菜叶包裹着肉末,犹如“青箬裹盐”“绿荷包饭”一般。
兼味本是指两种以上的食物,借指食物丰富。唐代诗人杜甫《客至》中有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当中的“无兼味”便是说自己招待客人的时候菜品过于简单。和瑛说“入口知兼味”,是说自己咬一口包子,面香菜香兼有,不用劳烦厨师再做任何加工,都是无上美味。
诗人不用筷子勺子,拿起包子大嚼一通,鼓腹而歌。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个菜包子,和瑛以嗅觉起,以视觉承,转以味觉,结以饱腹,欣喜感、满足感,溢于言表。
同年大暑的时候,有朋友派快骑送来王瓜、茄子等新鲜蔬菜,和瑛在拉萨终于吃到了鸡汁煨王瓜和蒜泥茄子这两道菜,老怀大慰,立即作诗《大暑节后得食王瓜茄子喜赋十二韵兼以致谢》,感慨“此邦此味谁得似”。
诗中说西藏灌溉土地用的都是雪水,由于过于寒冷,不利于草木生长,因此尽管群山耸立,但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出产。自己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全靠小菜园种的萝卜白菜。天天以此佐餐,只能聊以自慰,吃着萝卜白菜,有助于勉励自己清清白白做官理政。突然有人从帕克里送来王瓜、茄子等蔬菜,还保持着食材的新鲜,和瑛视之为“奇珍”,顿觉生活充满了阳光,天地无限广阔。
清嘉庆元年,和瑛出巡后藏,返回至羊八井时,收到朋友寄送的青菜,同样欣喜不已,于是在《阳八井喜青菜寄至》中写道:

雪岩飞到绿云筐,行庖镣子喜气扬。雨中韭菜剪钟乳,露下莴笋擘苍筤。白葖圆融辣底玉,翠菘滑腻甜底霜。水芹波菱含馂馅,晶葱银蒜熏椒姜。噫嘻!五菜甘腴皆真味,一弓两席锄芬芳。民间此色不可有,书生此味不可忘。自古瘠地牧肥羊,清如笤帚扫枯肠。膻风难得菜园踏,五脏神快还故乡。

阳八井,也作羊八井,位于拉萨西北当雄县境内,是和瑛当时出巡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看着寄送来的青菜,仿佛一桌喷香的饭菜已经摆在面前,和瑛连用六句描写青菜诱人的色泽质感,谋划如何加工食用,急切地召唤“五脏神”赶快回来享用。实际上,寄送来的青菜早已不复原来的色香味了,但和瑛仍欣喜不已,因为这毕竟是青菜呀。
和瑛在拉萨还经营着一块小菜园,闲暇时种些寻常蔬菜,供自己日常食用。
他在《署圃杂咏·蔬畦》中写道:“阳春不择地,学圃超骞英。石田数十席,朝朝劳自耕。”经过一番精心垦殖,终于把一块不能耕种的石田变成了菜园,里边种满了白菜、芜菁等蔬菜。
白菜收获后,和瑛亲自动手烹制了白菜羹,自食之余还送给同事松筠品尝。和瑛在《手煎白菜羹饷湘浦并致以诗》中这样写道:
小圃霜菘劚,调羹淡不妨。
瓢儿甘让美,瓜子味兼芳。
世羡扬汤沸,人酣啜汁忙。

与君多古意,白水菜根香。

意思是霜降后,菜园里白菜收获了,赶快做了一道白菜羹。自己种的菜、做的羹,别有一番风味,比瓢儿菜更美,比瓜子更香。世人都喜欢那种沸腾的感觉,唯独我和你甘于平淡,默默品尝这白菜的清香。

酥油茶、马奶酒、风干肉:只把他乡作故乡
和瑛是蒙古族人,虽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到西藏任职后,更方便喝到酥油茶、马奶酒,吃到风干肉、奶酪等,满足了其对草原生活的追忆。

图片

热气腾腾的西藏酥油茶。(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和瑛称自己的肠胃是“奶酪肠”,在西藏成天“酥茶潼酒涴诗肠”,时常“盘蒸云子饭,壶泄乳酥茶”。
酥茶、乳酥茶都是指酥油茶,一种将酥油与茶叶水充分搅拌而成的饮品,热量高且有易于消化吸收,是藏、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潼酒则是马奶酒,和瑛在西藏时曾作诗吟咏,其《马挏酒歌》谓:

房星之精天驷光,渥洼青海名驹场。饥食雪山草,渴饮天池水,化为刚中柔顺之潼浆。潼浆生不入烟火,蒸云沃雪羞杜康。清于醍醐冽于泉,酿蜜缩头甘醴藏。曲生风味岂不好,用物终嫌谋稻粱。身处脂膏不自润,屏绝麦黍头低昂。圣贤中之聊尔耳,井花冰液足清凉。却走丹田暖春风,入髓筋骨强。东坡真一过酽烈,洞庭春色名虚张。饮中八仙傥得此,当年肯入无功乡。

《马挏酒歌》题下自注“蒙古名气格”,“气格”是蒙古语马奶酒的意思,可知诗中所谓“马挏酒”“潼浆”即马奶酒。
制作马奶酒的原料是奶汁,不像酿制白酒需要消耗粮食;加工过程也是自然发酵而成,不像酿制白酒需要生烟点火。
马奶酒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在和瑛看来,苏轼笔下的真一酒、洞庭春色酒都是徒有虚名,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倘若有机会喝到马奶酒,估计也不会有出世遁隐的想法了,可见其对马奶酒情有独钟。
青稞是西藏最主要的农作物,在青藏高原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青稞收割后,先将青稞炒熟,再磨成面,可做成糌粑,这是藏族同胞的主食。

图片

籽粒饱满的青稞,经过千万次研磨变成糌粑。(新华社记者 坚赞 摄)

糌粑的吃法很简单,通常是将青稞面盛到木碗里,放上奶渣、酥油等,用手揉成一团,顺手送到嘴边直接进食。和瑛的《夏日遣怀即事以少陵“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为韵五律十首》《班禅额尔德尼燕毕款留精舍茶话》等诗中,便有描写进食糌粑的情景。
糌粑制作食用简单又便于保存,在游牧或远行时,只需随身携带一只木碗和一袋青稞粉即可。和瑛在《答吴寿庭学使同年见寄元韵四首》中曾说“蛮程每滞乌拉少,旅橐还欣糌粑多”,由此可知和瑛出巡时,也是以糌粑作为干粮的。
风干肉是青藏高原上的又一主食,当地也有一套自己的贮藏方法和独特吃法。
在藏历十二月底,天气最冷的时候,将牛羊肉切成尺余长、寸余宽的长条,抹上盐和一些野生的调料,挂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其自然冰冻风干。这样,牛羊肉既去了水分,又保持着鲜味,到了来年春天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鲜美,既是平日的主食,也是待客的佳品。
和瑛到西藏后,很快就体验到餐桌上摆满干肉的经历。清嘉庆元年,和瑛巡视后藏,班禅额尔德尼宴请,风干肉就是不可或缺的主食。和瑛在《班禅额尔德尼燕毕款留精舍茶话》中这样写道:
法筵肃肃开雁堂,饤坐目食盘成行。
葡萄庵罗兼糖霜,饆饠陈黯rěn(食念)头僵。
藤根剨剨刲干羊,鸠盘茶杵牛酥浆。

龙脑钵盛云子粮,麦炒豆chǎi(豆昔)盂釜量。

诗中所言“干羊”,正是风干的羊肉,“牛酥浆”则是酥油茶,而“麦炒”也即炒麦,借指糌粑。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0年3月20日。)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