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详情 返回上页
世界屋脊”筑“天路” “两路”精神放光芒|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发布日期:2023-09-25 02:01  发布单位:昆区统战部2  来源:道中华   点击量:3715   [字体: ]  打印保存 
图片

图片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




  

图片

位于拉萨河北岸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巍峨雪山,苍莽高原,去往“世界屋脊”的路是艰险而又美丽的“天路”。拉萨河畔,一座三棱形的高大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着“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有形的丰碑背后,凝筑着无形的精神丰碑,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60多年前,十几万名各族筑路军民战天斗地、勇闯“生命禁区”,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这样形容旧西藏的路。那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畜驮,险绝的茶马古道是西藏与内地物资传送的重要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修筑进藏公路、进军西藏被摆上重要日程。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军进藏前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华曾说:“西藏要有根本性变化,全要等公路修通。”

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1955年随西康省撤销改名为川藏公路,起点东延至四川成都)在当时的西康省会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11万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投入筑路工作。公路全长2255公里,自东向西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激流。

按照周恩来总理“为了战略上的需要,青藏、康藏两条公路并修”的指示,1954年5月11日,时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各族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青海格尔木河畔的荒原上,人手一镐一锹,开始了艰难的青藏公路修筑进程。公路全长1283公里,沿途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越通天河、沱沱河、楚玛尔河,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进出西藏的两条大动脉。西藏拉萨、四川雅安、青海西宁的各族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盛大集会,热烈庆祝通车。毛泽东主席为此专门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是在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的建设奇迹,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激情,体现了公路建设者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崇高精神,它所凝结的“两路”精神至今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

雪山见证,苍天铭记,这是两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当时的筑路军民,只有简单的工具——铁锤、钢钎、十字镐等。在二郎山的绝壁上,战士们把自己吊在半山腰,一人扶着錾子,一人挥舞铁锤,以每公里牺牲7人的巨大代价,硬生生在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路。在雀儿山工地,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他对前来抢救的医生说:“我伤得很重,恐怕不行了,别给我打针了,为国家省一针吧!”

西藏八宿县的川藏公路怒江大桥旁,矗立着一座老桥墩,往来车辆经过时总会鸣笛致敬。原来,一位战士修桥时不慎掉入了正在浇注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含泪将他筑进桥墩。如今,旁边的新桥修起来了,老桥墩却一直没拆,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丰碑。

修筑青藏公路时,慕生忠将军曾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五个字。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勇往直前的进取意识,是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

从青藏公路建成起,公路沿线就驻守着一支养路队。几十年来,一代代养路职工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与塌方、泥石流搏斗,在风雪弥漫的寒冬与冰雪抗争,无私守护着这条大动脉。

马文强是青藏公路的第三代养路工。他的外祖父1955年参加工作后跟着筑路大军从河南来到青海,成为青藏公路线上的一名养护工;他的母亲接过铁锨,也参加了养路工作。几十年来,他们经历了青藏公路从简易砂石路到沥青混凝土路的变迁,道班房从帐篷、地窝子变成砖瓦房,养护手段从人拉肩扛设施到机械化养护……不变的是一家三代人对这条路的深厚感情和默默守护。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情,是各族一家、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两路”的建设者,大部分是部队将士。他们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把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转化为建设“两路”的巨大勇气。正如慕生忠将军所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是在青藏高原上的荒漠冰川冻土间度过,我思念这里的一山一水。”

如今,在川藏公路上,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所属单位不仅坚守岗位,还与川藏沿线147个乡镇、村社、学校、医院签订共建协议,帮助9个贫困村、125户贫困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子。在新时代,“金珠玛米”与各族群众的动人故事仍然在续写……

“两路”使天堑变通途,极大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西藏的繁荣进步。60多年过去,西藏的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条条公路、铁路和航线,如同彩色的哈达,飘扬在青藏高原,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再次强调:“‘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热血和汗水铸就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在雪域高原上不断书写壮美的奋斗奇迹。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8月24日05版,执笔:郭家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