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详情 返回上页
“不会治伤寒,就不能当医生”?
发布日期:2023-09-28 01:56  发布单位:昆区统战部2  来源:道中华   点击量:5996   [字体: ]  打印保存 

图片

本文约 2200 字

阅读需要 6 min

一场秋雨一场寒,从白露开始的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冷空气从此愈发狂。细密的秋雨除了降温,还会为伤寒传播创造条件,所以夏秋两季都是伤寒高发季节。伤寒在古代是大病,得上了就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学习治疗伤寒也就成了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医生的必修课,甚至有“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的说法。
“医圣”张仲景根据一生行医经验完成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受到历代医家推崇,被后世学者誉为“医方之祖”。
图片

▲清肺排毒汤。






张仲景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南阳张氏是名门望族,在张仲景之前,这个家族诞生了张衡这样的顶级人才。得益于家族条件,张仲景受到良好教育,还获得了“举孝廉”出仕为官的机会。
张仲景立志从医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东汉末期动荡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天灾不断。在张仲景生活的七十年间,载入史册的大灾就有22起,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饥荒频发。当时中国处于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农作物歉收,加之土地兼并,最终暴发大面积饥荒,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
外感流行。当时,以伤寒为代表的外感病流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思是说,张仲景的同族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家族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而死于伤寒者占死亡人口的十分之七。张仲景对此极为伤感悲戚,少年即立志于救死扶伤。

面对气候异常、社会动荡、疾病肆虐、百姓困苦的现实,张仲景批评当时的精英阶层忙于追名逐利,对其无所作为痛心疾首:“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在张仲景看来,研究医方医术,既可以治疗君上和父母亲人的疾病,也可以解救贫苦人民的困苦,对自己则保养生命,而一味追求名利荣势是不可取的。






两汉时期的国家一统为医学发展创造了条件。黄河与长江分别孕育了“中医二宗”齐楚两大医学流派,各自以黄帝针灸、神农本草为代表,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分支,有了充分的医学积累。
张仲景医学天赋超群,求学勤勉刻苦,多得名师指点。他在少年未冠之年曾拜访同郡名士何颙,很受何顒赏识。《名医录》记载,张仲景师从同郡名医张伯祖尽得真传,“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地区的图书几近毁灭殆尽,刘表在荆州开展了一次抢救图书行动。张仲景在刘表治下,官至长沙太守,又因精通医学,承担了医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图片

《伤寒杂病论》 清代木刻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伤寒杂病论》摒弃了导源于数术与礼制的虚妄医学,大力提倡植根于气论与结构的实证医学,使中医学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却又并非精粗不分,真伪不辨;采用《黄帝内经》提出的六经辨病框架,但又不拘泥于旧说;支持《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理念,但又反对将肝病补脾作为教条。
张仲景以气论为其医学内核,主张“驭形以气,驭证以病”,将数百个常见症状(病形)与气的开阖消长串联起来;在构建辨病论治体系的时候,充分考虑疾病的原因、证据、火候、时机;虽然将辨证论治置于首要地位,但不以偏概全,而是把握疾病方向,证候结合,因时制宜。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实现了辨病论治的系统化,既有章法,又蕴含变通。
此外,张仲景还全面总结了前人发现的病因,厘清其与各个病种的对应关系。比如,他将黄疸病细分为谷疸病、酒疸病、女劳疸病,依据的是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房劳过度等不同原因,体现了对内伤病因的清晰认识。他认识到禀赋、体质、年龄、病史、生活方式与地域等间接病因,阐发了各种病因叠加致病的原理。
面对伤寒本病、伤寒坏病、非伤寒外感病、内伤病、妇人病等错综复杂的疾病,张仲景采用三分疾病、六经病、广义伤寒病、脏腑病、气血水病的辨病框架,使其条分缕析,层层辨病。
图片

▲张仲景像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具有划时代意义。据说同时代以医术闻世的华佗见到此书后,感叹“此真活人之书也。”明代医家方有执评价说,在仲景之前,有法无方;仲景之后,有方无法;方法具备者,只有仲景此书。清代医家张志聪也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可以说,《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病论治体系统一了前人提出的各种理论,又被后人引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包德默曾评价:“张仲景是人类的骄傲。”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纪念和弘扬。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方之祖”。经方,是书中所载方剂的专属名称,有273首,含药172种,组合简洁精专,功效详备恢弘,堪为方剂之规矩、轨范、准绳。其中的桂枝、麻黄、白虎、承气、柴胡、泻心、四逆、真武、栀子、陷胸等经方个个闻名遐迩。章太炎赞曰:“法治切实,方剂广博。”
日本传统医学界将“经方”称为“古方”“汉方”,形成了推崇仲景、专用汉方、倡导实证、拒绝玄谈的汉医古方派,并最终成为主流。近年来,经方随着中医出海,影响力播散世界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论著已逾两千,蔚为大观。
古老的中医,庇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史长河中的名家圣手留下的学术结晶,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作者:陈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教授。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