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详情 返回上页
春节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发布日期:2024-02-26 20:27  发布单位:昆区统战部2  来源:昆区统战   点击量:4482   [字体: ]  打印保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汇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凝结的集中体现,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2月1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红水河镇红河村搬迁群众打糍粑、贴春联、挂红灯笼,喜迎农历新年。 新华社记者 杨楹摄


春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节日元素,还凝聚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历史长河中,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活动和仪式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春节文化具有科学性、世俗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如天文历法、岁时节令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春节的世俗性及其作为共享文化符号的特性,使其成为全民传统节庆;春节兼收并蓄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仪式,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图片

2月10日,游客在山东省枣庄市铁道游击队景区庙会上观看“喷火”绝活表演。李志军摄


春节文化符号主要包括春联、福字、灯笼、鞭炮、烟花、年夜饭、水饺、春晚、红包、拜年、庙会、生肖、门神、祭祖、舞龙舞狮等。

春节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一路同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日常生活仪式化的典型标识,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情感、最温暖的期盼、最美好的祈愿,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历史记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文化符号具有共情作用,能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情感关系网络进一步扩展开来。文化符号通过“建构—传播—再生产”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而促进价值观念的整合,促使共同体成员形成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

  

图片

2月14日晚,在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南宁之夜”街区,民间艺人表演非遗“打铁花”和“香火龙”。喻湘泉 摄


春节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具有记忆、凝聚和沟通传播的功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春节是各民族情感联系的一座桥梁,各民族春节习俗均传承着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以及追求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其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要深入挖掘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和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图片

2月10日,游客在安阳市殷墟考古文旅小镇观看舞狮表演。麻翛然 摄


加强传承与创新。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例如,春联、年画、鞭炮、舞龙舞狮等春节文化符号,蕴含着祈福迎祥、辞旧迎新等寓意。通过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符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其文化内涵。要不断创新春节文化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代特点和各族群众的需求,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彰显文化自信的活动。例如,可以立足资源禀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春节期间举办庙会游园、文化市集、冰雪文旅、影视精品联播、戏曲音乐展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春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促进交流与互鉴。如今,各地春节期间的一系列节庆活动普遍融合了当地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应鼓励开展各具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美食节等,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互动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如举办海外春晚、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推广。春节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文化力量。要加强对春节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深入阐述其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春节文化符号,通过文艺作品、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将其广泛传播出去,共塑社会的集体意识和价值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开展春节文化传承活动,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让春节文化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为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