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发布 > 详情 返回上页
包头日报文化版头条:王富荣 用面塑讲述抗疫故事
发布日期:2020-04-07 09:29  发布单位:宣传部  来源:包头新闻网   点击量:4189   [字体: ]  打印保存 

□文/图 记者 张海芳

日前,昆区黄河西路友谊19四社区巾帼志愿者们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包头市妇女手工协会为他们送来了一组以社区抗疫场景为题材的面塑手工艺术品。

“ 哎呀,这个是我,那个不是你吗?”社区志愿者里几位女同志一边欣赏着作品,一边惊讶于它的生动真实、惟妙惟肖。

这组《社区一线志愿者共抗疫情》面塑作品包括发放宣传单页、上门排查、送温暖、严守社区卡口以及红歌团成员宣传防控知识等场景,每件作品都是社区志愿者抗击疫情的真实写照,而捐赠者正是非遗面塑传承人、有着“草原面塑王”称号的王富荣。

这是第一次把人感动哭了

“能把人感动哭了,这是第一次。”说起这组系列作品,王富荣自己也十分动情。

当天在现场,看到一些社区女同志看着面塑作品中的自己又哭又笑,王富荣内心也受到了触动。

“做了这么多年面塑,记忆中让我感动的只有两回。一次是为我妈妈创作她作为知青支援边疆的作品时,还有就是这一次。”王富荣说。

最初,包头市妇女手工协会负责人向王富荣提出想让他创作这样一组作品时,他一口答应下来。因为之前在社区防控工作中,王富荣也报名上岗当了一名志愿者。几天下来,他感觉做一名志愿者的确很辛苦。

“工作过程中,有些邻居不配合检查,我这人比较较真儿,就过去说说他们,个别人还骂我几句。当时我就觉得,这活儿可真不容易!”当时,他注意到志愿者里好多都是老党员,甚至还有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女同志,大家工作十分辛苦,有时一天要站10多个小时。

“站了一两天,我就累得腰酸腿疼。后来一些搞艺术的朋友对我说,你是艺术家,用你的作品来助力抗疫就行。”王富荣说。此后,他才静下心来,创作出一系列抗疫作品。

为友谊19四社区志愿者创作群像时,他特地和社区主任商量了一下,社区主任希望他尽量能做的像一点。于是王富荣就仔细研究他们发来的照片,由于这些图片大多都是手机拍摄的,有的不太清楚,他就一张一张放大,仔细看、仔细研究。

当他了解到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时,他特别感动,有的人物甚至是含着泪创作出来的。“最终,我花费了7天时间,用了17斤面塑材料创作出这些作品,期间还有一个晚上基本没有休息。”

“其实,看到这些平凡的志愿者们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把居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感觉他们真的了不起。我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能为他们留下这宝贵的一瞬间感到特别荣幸。”王富荣说,这次他不惜成本,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这样这些作品就可以永久保存下来了。

普通人成为面塑里的主人公

艺术源于生活,事实上,在王富荣以往的作品中,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是他艺术创作的主人公。

此前,作为第一批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富荣曾经推出《后山老大》系列作品数百个,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是纯朴的后山人。但没有一件和其他作品雷同,他用不同的人物姿态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让普通人为面塑作品增添更多的烟火气和生命力。

很少出门的王富荣甚至找不到昆区的乌兰道,却对大后山的边远乡村十分熟悉,感受生活、创作采风成为他最喜欢做的事。

“我做面塑作品不是为了好卖,而是当艺术品来创作。所以,越是大后山、越是穷的地方我越喜欢去,因为那里有最质朴的人,他们的表情、神态、欲望是我坐在家里无法感知到的。”为此,他几乎跑遍了固阳等后山地区的边远乡村。

一次,他来到固阳深山里的一户人家中,一位82岁的老大爷欣喜地与他坐在炕上聊天。老人说,自己已经十多年没见过外面来的客人了。临走时,老人从炕上起身,颤颤巍巍一直把他送到路口。回到家里,老人的神态、眼神一直在他眼前晃动,王富荣当晚连夜创作出了以老人为原形的《后山老大》面塑作品。

都说艺术家一旦投入便如醉如痴,王富荣也不例外。

一次,为了创作一个面塑作品,他琢磨了好久也找不到灵感。突然有一天半夜三点多,他脑中灵光一现,就立刻起身动手开始创作。第二天中午,爱人给他拿来一块他最爱吃的牛肉,他吃了一口后又开始工作,关在一个小屋里,一连四五天竟然没吃没睡,直到作品完成了,才发现放在碗里的牛肉已经臭了。

然而,当作品鲜活地展现在面前时,他心里美滋滋的感受无以言表,“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断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不管它值不值钱,我都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令他欣慰的是,他的作品也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并为大时代留下了一个个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