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市分别按照5.6%和7%的比例提高了社会救助标准,提标后,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持续高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标准。实现全市279个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
民政工作服务民生、连接民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市民政局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按照“抓党建、强业务,创亮点、争一流”的工作思路,履职尽责,砥砺奋进,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把党建转化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全新的姿态、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频共振提升“民生温度”
坚持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深度挖掘民政资源、民政元素、民政亮点,倾心倾力倾情解民困、纾民忧、保民生,一项项政策、一笔笔资金、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群众的“民生温度”,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新的提升。
2022年,我市分别按照5.6%和7%的比例提高了社会救助标准,提标后,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持续高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标准。圆满完成了自治区级困难群众居住地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和社会救助“物质+服务”两项试点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低保、特困等各类救助保障资金,上半年全市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7855户28672人,发放救助金7952万元;救助城乡特困供养人员4084人,发放救助金3566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5451人次,发放救助金636万元;为3万多名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补助资金1888.42万元。
孝老爱幼解决群众关切
坚持统筹推进创建模范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在紧贴群众需求方面,统筹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着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把最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全市279个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街道级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助浴、助急六项基本服务,社区级站点主要提供助餐、助医等基本服务。今年新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69个,完成全市10家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品质。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与划分,举办了养老院院长培训班,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453张,印发《包头市“千户万人”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各旗县区扎实开展适老化改造和政府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在儿童福利领域,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细排查、精确认定和精准保障工作的通知》,新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4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的实施方案》,投入50.1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未爱守护逐梦飞翔”等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受益儿童达650人次。推进苏木乡镇(街道)新设立未保站 28个,覆盖率达34%,完成全年目标的68%。
协同用力打通“末梢神经”
坚持推动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同用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使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打通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印发《包头市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和准入制度事项通知》,推进了社区减负增效有序的实施。编制印发了“两个手册”(《包头市城市社区组织规范化、标准化指导手册》《包头市嘎查村级组织规范化、标准化指导手册》),持续加强了嘎查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以青山区、九原区2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为引领,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下拨社区综合补贴资金570万元,着力构建我市便民服务有平台、居民议事有阵地、文娱生活有场所的良好格局。下拨社区居委会两室用房建设补贴资金162万元,新建(改扩建)800平方米以上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8处。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者力量,上半年全市新招聘社区工作者349名,通过招聘充实了年轻力量,提升了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拨付社区工作者补助经费2000万元,有效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心系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坚持兜底性、普惠性协同推进,进一步拓宽婚姻、殡葬、慈善等专项社会服务供给,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