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面深化改革 > 详情 返回上页
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聚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2016-11-28 00:00  发布单位:昆区政府管理员  来源:昆区政府网   点击量:5519   [字体: ]  打印保存 

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聚发展新动能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自治区党委在历次全委会上提出相关要求,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遵循和决策保障。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并盘点那些值得记忆的关键词句。

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开放竞争发展新优势。

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对需要探索推进、摸索经验的改革要先行先试,对涉及面广的、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搞好对接衔接。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提高方案质量,狠抓举措落地。

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与俄蒙的开放合作,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对俄罗斯、蒙古的开放合作水平。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

【成就博览】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各领域改革次第开花

2014年以来,我区步入了新的“改革时间”。

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强化问题导向,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内蒙古大地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

“一子落而满盘活”。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抓住改革“牛鼻子”,精准发力,为发展升级注入强大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之举。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当前,全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两端,让市场经济迸发着新的活力。

冬日的东胜区房屋与土地兑换凭证管理中心人声鼎沸,很多人手持“房票”“地票”,选择中意的房屋。东胜区商品房库存量约占鄂尔多斯市商品房库存总量的2/3,今年年初,东胜区政府创新性提出既能解决棚户区改造居民安置问题,又能消化存量商品房的双赢方案,让老百姓和房地产企业拍手叫好。

在全区,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去产能,制定了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方案,计划用3到5年时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5414万吨,压减钢铁产能310万吨。去库存,出台了房地产去库存、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的意见,据住建厅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全区商品房可售面积1.1亿平方米,较2015年底减少1500万平方米,下降11%。去杠杆,出台去杠杆工作实施方案,紧紧抓住有扶有控、直接融资两个关键着力点,多渠道、多层次有效激发投融资活力。降成本,制定了降低企业成本综合方案,实施了包括降低企业税负成本、降低重点行业用电成本等一系列减负政策措施,可实现每年减轻企业负担214亿元。补短板,一批重点工程着力弥补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发展短板。

过去,繁杂的手续,将不少创业者挡在了门外。我区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投资热情。相关部门间通过一口受理、一次审批和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减少了企业创立成本,同时进一步鼓励了投资。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我区在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选派2098名城镇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支教;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每年对城乡低保家庭新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发放资助金3—4万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区80个旗县165所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牧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续政策,把进城落户农牧民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制度体系,将返乡农牧民、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创业扶持范围。

与此同时,我区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包头、赤峰两个试点地区开展了首批入额法官检察官选任工作,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全面阅读中长期规划。简政放权、电力体制、农村牧区、生态文明、足球改革、党建纪检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先行先试引领带动各项改革。

截至目前,自治区累计出台720条改革成果,完成改革规划台账总任务的63%。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正在将改革红利转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专家点评】政府“兜底”体现重大民生进步  

农牧区丧失劳动能力人群如何获得有质量的生活?这是曾经困扰我们很多家庭的问题。尤其是在农牧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牧业生产不断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农牧区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过程中,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们,特别是其中的不少老人,如何安置他们,解决他们生活的困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这个问题,我区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了有效解决。一是民政部门采取公共投资管理,吸纳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结合社区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提供服务的“民政兜底”,在县城或中心城镇建设保障性低收费的养老机构;二是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由公共财政投资,集中建设老年人“幸福院”,让“空巢”中老年人家庭享受到了社区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服务,既拥有了家庭之乐,也满足了聚居需求;三是完全福利化养老,将鳏寡老人由公共财政供养起来。从实际运行的效果观察,这三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对农牧区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的全覆盖,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将养老院与卫生所、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室等集中建设,不仅实现了老有所养,在老有所乐上也提供了有效保障。

民生尽管在政府工作中有非常具体的工作范围。但从百姓的角度来讲讲,它既是一个涵盖非常广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单一的事情。说它广,是因为它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它单一,是因为它是由政府或社会解决的事情。

在十八大,习近平代表新一届党中央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我国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工作,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民生领域,社保、就业、医保等方面制度的完善在不断向着有利于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保证大多数人发展和利益,这是政府作用于社会的功能,对于大多数而言,这些进步的效应也许更多地体现在未来。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农牧区人口和他们的家庭,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解决当下困窘的渠道,才能真正体现政府在履行社会义务中是不是在进步,这一点对民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内蒙古这样人口稀少、“欠发达”区情下,针对需要社会关照的人群,建立起有效的“兜底”对策,在民生发展上,无疑是我们自治区政府工作最为重大的进步。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