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全面赋能、全程服务、全方位保障,着力打造“少好快”的一流营商环境。
以“办事方便”激发机制活力,打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打破部门界限,将行政审批权由“物理式集中”向“化学式整合”转变,促使审管分离真正实现。我区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工作中,强化系统思维,强调顶层设计,在整体智治的大格局下,谋深谋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机构职能以权责清单为基础,首批划转15个部门的147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已梳理形成“我要办”108项套餐服务并在网上公布,切实打造最省最少最快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区坚持贯穿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激发潜力,增强活力。推行审批事项容缺受理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办等方式,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建立“5+2无休日”“窗口无否决权”等服务机制,着力解决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随意退件”等问题。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实施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减证明、减中介、优流程、优服务“六减两优”改革,对23个部门精简268项依申请权力事项,精简幅度38.62%。提升窗口工作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一窗式”综合受理,变“企业群众窗外跑”为“工作人员窗内跑”,梳理形成涉及18家单位的139项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式”综合受理窗口服务事项。打造24小时服务专区,“帮你办”“代你办”成常态化服务,满足企业群众多样化办事需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目前560项网上可办政务服务事项办结27136件,办件数位居全市前列,“蒙速办APP”注册人数达42555人,居全市前列。健全完善“好差评”评价体系,累计评价40592次,居全市首位同时注重评价、监督结果运用,初步形成企业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评价、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以“法治良好”提升营商生态,打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树立“先服务后执法”理念,实现从“刚性化执法”向“人性化服务”的转变,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变执法为服务。开展信用监管双向动态调整机制,在多个应用场景实现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开放。截至目前,信用信息归集总数达83231条。成立包头市首家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有效提高纠纷调处效率、缩短纠纷解决时间,截至目前已接受委派调解20余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为入驻园区200余家企业及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成立司法辅助中心,开展诉前解纷工作。
以“竞争力强”助力企业发展,打造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我区持续推进审批最少服务最好速度最快,全力释放工业强区吸引力。企业开办“零成本”,登记全程电子化,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简易注销办理环节简化为1个,社保登记与企业设立登记信息一网受理、一步办结,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逐步实现“零见面”审批。梳理汇编惠企政策,在市民大厅由专职人员提供政策导办帮办、进度查询、政策解读等服务,打通惠企政策从部门到企业的绿色通道。建立园区“3+1”集成式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形成项目审批一张网、审批服务标准化、套餐服务集成化模式,截至目前,2021年园区15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手续办结率95%。创新方式理念灵活招商,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和行业20强龙头企业,细化包钢产业配套、钢铁深加工产业等22个招商组,实施“四个一”专班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以“生态宜居”厚植营商沃土,打造舒适城市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软实力,厚植营商沃土。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推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简化用电、用气、用热报装流程,提供“零上门、零审批、零成本”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拟以“公益+市场”模式招商,建设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完善“城市书房”管理,为市民提供人文空间,有效优化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组织社会文化界活动,形成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提升城市文化底蕴。落实教育保障各项政策,建立教育系统高层次和紧缺急需教育人才引进机制,简化民办学校审批程序,10个工作日办结,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等。打造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运营15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4处,2021年初率先在全市备案首家“嵌入式”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