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大方鼎:人类青铜文化的“中国样本”-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本文约2900 字阅读需要8 min人们常说的“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中,“鼎”字代表着显赫、尊贵、盛大。以鼎为祭器或礼器的做法,源远流长。据《墨子·耕柱》记载,早在夏启之时,鼎已被作为祭器或神器。鼎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典型器物,曾长期被视为立...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阅读需要 8 min
▲“后母戊”青铜方鼎及铭文。(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供图)
关注命名,强调青铜文化艺术价值
1975年6月24日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一级品登记表”显示:登记号为Y279,名称为“司母戊”鼎,质地为铜,时代为商,通耳高133厘米、长116厘米、宽79厘米。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纪念建馆110周年之际,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最新解读了“后母戊”青铜方鼎,以简短的内容对过去的信息作了校正和补充。
世界很少有这样一件文物的命名,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其背后是中国人对血脉亲情文化、对家国情怀,以及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关注。
青铜重器,彰显“殷道复兴”的盛世景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文明里,“祀”与“戎”乃国家头等大事。
不同于西方国家长期是分离的政治传统,“殷道复兴”盛世背景下,商代通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祭祀来实现保家卫国,家国一体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选择。由此,家国情怀源源不断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常伦理。
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青铜时代铸造技艺的标杆
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后母戊”大鼎重器,实乃史上罕见。因为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制作环节中,存在一系列高难的技术问题。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后母戊”青铜方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饱经沧桑,却未曾离开过故乡
1939年,抗战进入第八年,国难当头、兵荒马乱。3月,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乡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在吴培文的农田中掘获“司母戊”鼎。为防止日本人劫掠,吴希增和吴培文决定先将大鼎掩埋在吴培文自家院子的一个老水坑里。不经意间,吴培文做起了国宝守护人。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