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
昆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与节约型 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26 10:45  来源:昆区政府网  点击量:2091


昆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与节约型

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昆区资源、环境和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时期,因此,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探索有昆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昆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是根据《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专项规划,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以构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发展逻辑

循环经济的发展逻辑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投入的减量化,资源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将传统经济发展视自然环境资源为外生变量的做法“内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消费结构, 最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层次

微观层面以企业为主体,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观层面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的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关系, 实现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宏观层面:以区域社会为主体,按照科学发展观,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资源再生产层面以静脉产业为主体,根据负煸原理,通过产业政策和税收财政杠杆,降低其产业化成本,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体系,形成产业规模,缓解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二、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钢铁深加工园区总体规划已经形成,一期14个项目入驻,总投资36.5亿元,围绕包钢发展深加工的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人口、计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称号,2010年,在“十一五”4.2%控制目标以内。

4.民生显著改善。2010年底,均在“十一五”4.5%控制目标以内,五年累计实现对“零就业家庭”全部实行托底安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全面展开,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工作基础

1.节能降耗初见成效

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中,我区确定了节能降耗总目标和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等六大重点领域的节能目标和工作保障机制。全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工作基础。

2.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展开

以创建国家园林、环保、卫生和文明城市的“四创”工作为抓手,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昆河综合治理工程,南郊污水处理厂新建等重大项目抓紧实施,垃圾、污水逐步 平方实现集中处理。改变“硬件”的同时,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3.节约型社会建设渐进深入

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类环保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政府率先倡导, 全社会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成效明显。通过各种措施盐活存量土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大力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和推广节水用型器具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推进绿色建筑工程。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从全国范围看,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集中表现为工业产业化结构不尽合理,非烟工业比重提升缓慢,多数工业企业过分依赖生产性资源,发展性资源投入不足服务业中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中过大,占50%以上,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生产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不足。

2.减排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按照目前工业化水平和污染强度,我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还将面临持久性有机污染,电子垃圾、放射性污染等一些新型环境问题,环境健康的风险也将不断增加,资源开发与环境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

(四)发展潜力

1.工业节能尚有较大空间

我区钢铁、稀土、建材等主要行业几乎都属高耗能的资源型产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优势资源产品(如钢铁)的深加工产业链尚在形成,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我区工业节能尚有较大空间。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还可提升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全区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水平发展不均衡,总体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相对较低。城中村点多面广,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占地面积大。通过编合应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制度等多种手段,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 强化集约用地准入机制,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工业产业链延伸前景广阔

从布局上看,目前我区工业企业布局相对分散,企业横向缺少联合, 纵向缺少延伸,没有形成利于物料交换、产品循环、价值转化的企业群和产业链,多数企业原材料来源和产品供应“两头在外”,既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在本地转化增值,又因运输半径过长而导致成本难以降低。随着工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区在延伸工业产业链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4.废旧物资再利用大有潜力

我区人口已经达到65万,废旧物资的产生量极大,虽然局部地区已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雏形,如火电厂粉煤灰制水泥、废渣制建材等,但废金属、废玻璃等废旧物资的再利用率却不到30%。 我区废旧物资资源化和再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废旧物资再利用的认识和自觉性还不高。通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循环经济理念的加深,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5.绿色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及政府绿色采购加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将进一步向绿色产品方向倾斜,绿色消费潜力巨大。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带三区”发展战略,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立足于“率先倡导”和“走在前列”的要求,服务于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大局,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各个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个层次,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全面予以推进。

(二)发展原则

1.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昆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2.必须科学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和内生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勇于探索, 自加压力,抓好落实,负重前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机遇意识,顺应大势, 抢抓机遇,谋求发展。

4.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形成更具活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5.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形成发展合力。高度重视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完善政府行为,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动员企业和群众的主体创造性,形成合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6.必须突出发展重点,整体推动渐进发。以清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抓住关键,选择示范,培植典型,以点促线,以点带面。将循环经济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化建设的生态化质态,整体推动渐进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建立机制和实施重点项目为主,初步形成科学的、运转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重点领域中创建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使资源利用率、生产力显著提高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基本形成我区循环经济框架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以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和测土配方为基础,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及花卉认证(MPS)管理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认证,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至2015年,力争使农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60%,生活垃圾清运率及处置率达到60%,农药用量、化肥施用量分别比现在减少 30%和 20%,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农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绿色经济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研究、新技术开发、市场交易中心。

(二)工业

1.以治金、稀土、建材、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发挥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企业产业链延伸,引导产业向关联的生态化转向,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体系。

2.依靠科技进步,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3.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生态化建设。我区正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要体现工业生态学的要求,在发展模式上以环保型、循环型为主导,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量减少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4.积极引导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按照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要求参与大企业集团的协作和配套,发挥重大产业集群化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共同形成竞争主体。

5.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工业,重点抓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业环保和循环链接项目建设,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超过80%;“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5%

(三)服务业

1.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以资源共享为基础,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现资源利用优、环境污染轻、重复利用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并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体制创新,推进专业化、社会化进程。

3.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我区的人才、技术优势, 使我区信息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遍增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形成全区网络互联、应用系统互通、资源信息共享的“数字昆区”框架。

(四)静脉产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 第四产业。 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一“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1.以集散交易市场为中心、以深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以废旧钢铁等为主,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废弃资源加工基地,规范建设废旧汽车、电子产品拆分回收利用,形成废弃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质量,加快产业化进程;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为基础,通过加工预处理, 为其他产业提供合格的再生原料,推动不同产业的合研究开发一批急需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通过改造,组建、整合,培育2-3家实力较强的静脉产业集团。

2.倡导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推广垃圾发电技术,有效解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建设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奔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植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强化危险和医疗废奔物的集中处置;建立有序的废旧物质分类回收体系,着力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95%以上,保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综合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率超过50%

(五)社会发展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率先垂范,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积极性,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使循环经济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1.推进能源节约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现有建筑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对新上建筑按照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从严审批,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杜绝节能不达标工程。严格执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民用住宅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灯具、家用电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照明产品;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互补系统在商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中的应用

2.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以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为重点,突出节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用地规模;注重集约,通过增加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化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强调效率,通过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加大清理和处置闲置土地的力度,健全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机制和措施,对不同原因形成的闲置用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立项目用地供应评估机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评价研究,从项目投入、建设、完工和运营入手, 跟踪掌握已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投资、开工、竣工、开发强度、产出效率等情况,作为土地利用情况考评的基础依据,杜绝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的出现。

3.厉行水资源节约

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体系,逐步建立设施齐备、配套完善、调控自如、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新鲜水和再生水进行联合调配。 采取调整用水结构、提高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等多种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配置结构趋于合理。

4.强化原材料节约

推进废弃物减量化,加强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大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固体废弃物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加强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消耗最少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为标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五、支撑保障

(一)加强党政领导,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昆区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参与,组织领导并统筹协调全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

(二)强化宏观指导, 为发展提供政策引导

一是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同时,制定鼓励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政策,培育市场,做大做强企业。

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整投资政策,对涉及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采取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对循环经济发展实行鼓励性财税政策,组合配置各类政府鼓励性财政政策和优惠性税收政策,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制定绿色产品目录,将纳入目录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机关及学校等事业单位使用节能和可再生产品

(三)依靠科技进步,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我区人才技术优势,整合各种科技力量,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用科技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是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循环经济技术的科研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三是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并进行重点扶持,对突破性技术进行保护和重奖。

四是重视发挥人才作用,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人才,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是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申报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并通过设备租赁、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进行融资。

三是是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五)开展宣传教育,为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积极倡导循环型、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促进全民参与和全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