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编者按:9月6日《内蒙古日报》刊发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包头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收获发展新成果》的经验材料,文章从“四个角度”、“十三个领域”对包头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详细总结,现摘发给全区各专项小组、各部门、各单位,以供学习借鉴。 包头市全面深...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编者按:9月6日《内蒙古日报》刊发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包头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收获发展新成果》的经验材料,文章从“四个角度”、“十三个领域”对包头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详细总结,现摘发给全区各专项小组、各部门、各单位,以供学习借鉴。
包头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重镇,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蹄疾步稳地推进。一次次会议凝聚共识,一个个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措施先后落地,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力、纵深推进,呈现出渐次展开、破浪前行的壮美景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头市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正确准确有效推进改革工作,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成效,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上下结合谋划改革。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坚持为民取向、问题导向、突破指向,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精心谋划新一轮改革蓝图。坚持统筹谋划,出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和年度任务分工方案,形成总台账、年度台账和试点台账管理模式,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坚持科学施工,明确每项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成果形式,形成了协调有序的工作推进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论证评估、审核把关、反馈调整等环节工作,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努力使每个改革方案都能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地区实际、符合群众期盼,确保各项改革举措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实际效果。
群策群力推动改革。市委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先后召开3次全委会、13次常委会、12次领导小组会、50余次专项小组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各领域改革,统筹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中和亲自抓部署、抓方案、抓协调、抓督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扎实做好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力地推动改革。领导小组结合实际,不断强化改革工作机构建设,设置了11个专项小组,加强了市、旗县区两级改革办机构建设,目前,全市从事改革工作者队伍达到150名。出台了文件报审、成果评估、责任追究、学习研讨等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了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改革运行体系。建立了改革新闻通气会、发布会制度,加强了与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的联系。
试点先行带动改革。充分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试点布局、提高试点质量、推广试点经验,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试点格局。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区先行先试的3项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实施专项推进,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在我市开展或批复开展的试点改革,严格落实责任,细化实化措施,全面抓好组织实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一批市级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基层积极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共开展市级以上各类改革试点57项,公安改革、足球改革等一批改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
强化督察落实改革。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打通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严格实行“每月一调度、双月一督察、每季一分析、一年一述职、一年一部署”的工作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督察督办机制,实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察等多种方式,及时跟踪监控任务落实,先后督察通报全市各领域改革落实6次,市级领导干部调研督察改革50余次,强化了对基层指导,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改革举措落实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考评引领作用,调动各级干部谋改革、抓改革的积极性。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新活力。通过取消和下放两种方式,大刀阔斧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市级269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43项,精简幅度达84%,是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项目最少的地区之一。建立保留事项权力清单,实现了“一张清单管边界”。全面简化审批程序,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容缺预审”审批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1+4”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降低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受理“门槛”,每个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由改革前的16天压缩到4天,减少75%。全面推行“三集中、四到位”改革,在自治区率先实行“网上行政审批电子印章”,建立了工商登记信息网上推送和监管平台,强化了对审批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监管,有效遏制了审批事项“两头办理”、“体外循环”。建成以市政务大厅为龙头,3个分大厅为补充,10个地区市民大厅为骨干,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基础的政务服务体系,形成了“15分钟行政服务圈”,国务院审改办向全国推广了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中编办在我市召开地方审改座谈会。全面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放宽了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最大限度激发经济发展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19843户,注册资本338.5亿元,同比增长13.06%和93.24%。
——国企改革助力企业再创竞争新优势。一机集团、北奔重汽与杉杉股份合资组建了内蒙古青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一机集团与兵工物资集团合作组建中兵物流公司,推动所属瑞特模具公司、路通弹簧公司和宏源电器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富卓铸造公司、兵工新世纪宾馆引入职工持股和经营层持股,使职工与企业发展连为一体。北重集团与内蒙古公懋瑞源货运信息咨询公司合资组建的北方风驰物流港有限公司已完成增资扩股。北奔集团推进桥箱公司和车架业务对外合资合作,外贸出口业务正式运营。中铝包头公司与河南天成彩铝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合资合作,盘活闲置资产6500多万元,降低固定费用500多万元。包钢集团将非主业领域的19家单位改制重组成立包钢西创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85亿元、产值55亿元、由24家子公司组成的西北地区知名非钢产业集团,包钢厂办大集体改革得到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肯定;以包钢稀土为平台,通过资本运作,整合重组自治区9家稀土上游企业以及甘肃稀土组建北方稀土集团。包头交投集团与市公交集团、比亚迪公司合资成立包头市交投新能源电动出租车运营有限公司,交投集团依托公路主业发展上下游产业,与区内外7家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重大项目,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增长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点燃转型升级新动能。先后出台了《包头市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指导意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国家和自治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实验室”和稀土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自治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累计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88家。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大包头工研院、上海交大包头材料院4个新型研发机构,入驻研发中心30多个,开展合作项目60多项,实现成果转化21项,70%以上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目前,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4家。
——投融资改革打通实体经济融资新渠道。组建市水务集团、交投集团等5家国有融资平台,为城市供水排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筹措建设资金,目前融资平台累计筹集建设资金468亿元。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全市共有上市企业8家,累计上市融资522.5亿元,总市值1874.8亿元,已有展浩电气、惠民水务等7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占全区新三板挂牌总数的15.2%。规范发行债券市场,发行了自治区首支棚改项目收益债,开启了县域经济建设融资模式,有效降低棚户区改造融资成本,国家开发银行将包头列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平台以外的棚改贷款试点城市,对我市北梁棚改项目给予综合打包贷款支持;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了中小企业履约保险试点,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成功为中小企业融资1.1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钱荒”。积极促进P2P、P2G、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落地,搭建了自治区首家与政府项目紧密合作开发的互联网“P2G”融资平台——“内蒙贷”,先后为包头市乒羽馆、游泳馆、网球中心基础设施等筹集资金2亿多元。设立了全国首支引入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达4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内蒙古银行包头分行、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为农户办理贷款。
——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富民新路子。制定《包头市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六个一”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重点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建立紧密型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土地入股合作型、劳动入股合作型、品牌带动型、服务协作型、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型等六种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小尾羊农区模式和牧区模式”“源升公司土地流转聘用模式”“三主粮千亩单元种养模式”等一批具有包头特色的典型模式,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49家,70%的企业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农牧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今年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0.54万亩,同比增长2.52%,占耕地总面积的36.08%,流转比例居自治区前列。在自治区率先建成由政府主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了最严格的农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实现了农畜产品生产信息全程可追溯,全市150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企业已投入运营。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发展新局面。建立重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污染物排放监管、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等机制,成立环境监管指挥中心,建立监察网格108个,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环境监管全市覆盖,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大气污染监督治理机制,去年全市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50天,同比增加57天,我市在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中被评为全区唯一优秀城市,今年截至7月31日,全市达标天数为157天,较去年同期增加9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3.7%。建立了水资源监控系统,实现对取水用量1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用水实时监控。实施排污总量前置审批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强化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遏制新增污染物排放,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认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有序推进了自然资源的管理。扎实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重金属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在自治区率先启动建设交易市场体系。包头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创新俄蒙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积极争取推动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今年自治区同意在满都拉口岸建设“中蒙互市贸易区”。加快通关审批制度改革,满都拉口岸列入常年通关口岸,通关效率实现再提速。开通了自治区首列直通中亚的国际集装箱班列,打通了我国连接中亚地区的又一条铁路物流大通道。加快国际陆港建设,建成了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个集口岸、国际货代、国际国内公铁物流、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集装箱内陆中转站。加快航空口岸建设,实现了航空口岸的临时开放,告别了没有航空口岸的历史。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同德国等欧洲国家合作,中欧装备制造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德润群众新生活。新改扩建文化设施341个,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高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水平。建成了全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地方文化数字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网上影剧院、数字博物馆等网络平台,投资3500万元为全市132个文化站配置高标准电子阅览室,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无线网络覆盖所有苏木镇、嘎查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延伸到基层偏远地区。在自治区率先推行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立了包头博物馆、市美术馆、市群艺馆等6家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形成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2016年5月16日,在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评审会上,包头市的验收评审汇报以82.5分在西部组13个创建城市中获得第3名的优异成绩。
——街道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服务新水平。推行“一委一站一居”三方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管理服务站为依托、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格局,青山区、昆区先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青山区获“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和“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开展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公共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改革示范模式已初步形成。建成自治区首个社会组织及其党组织“双孵化园”,发展各类社会组织1684家,每万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22.2个;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改革,先后投入500万元购买养老、就业等7个领域11个服务项目,社区受益群众15万余人,获“国家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称号。
——公安综合改革构筑治安治理新体系。实施“四级巡控”警务新机制,建立情报、指挥、处置、勤务立体布局、系统运行的动态化、精准化、智能化新型防控警务模式,塑造了巡控工作“包头品牌”,《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向全国推广。实施“135”工程,全力构建包头特色“DQB”工作格局,公安部在包头召开“全国情报综合研判工作改革试点动员部署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包头“DQB”建设运行模式。推进“一标五实”管理模式,全面获取、动态掌握全市实有人、事、地、物、组织等基本信息,形成具有包头特色的基础信息采集应用“大格局”。全面整合治安要素,在自治区率先研发、应用治安防控管理平台;在自治区首家建设应用物流寄递管理系统平台;在全国率先研发散装汽油实名制管理系统,被公安部全国推广;全面推广“一长四必”现场勘查机制,推行刑侦、技侦、网侦、图侦、情报“五侦合一、同步上案”模式,全面构建“科学指挥、合成作战、科技支撑、情报导侦”的打击犯罪新机制,2013年全市命案现案全部侦破;2014年命案发案数直降50%。推出“1135”便民利民新举措,1分钟为群众办理好临时身份证,1分钟为群众出具户籍证明,3分钟为迁入人口落户人员办理好《准迁证》,5个工作日为群众办理好居民身份证,打造了办理户口、证件的全国最快速度。推动公安交管改革,开展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全国试点工作,依托自主研发的“事故快处理”微信平台,构建城区中心、卫星城镇、农牧民聚居区域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服务中心,打造独具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草原122事故快处快赔”服务模式。开展机动车驾驶证自学直考全国试点工作,公安部和公安厅刊发简报,推广包头市的先进经验。开辟了网上服务平台,集成整合网上公安局、网上公安局手机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包头公安微博、便民服务终端“五位一体”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社会事业改革呈现民生保障新气象。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率先在全国采取“一制一档”模式,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一制度、缴费标准和保障待遇同一档次,实现制度整合一步到位,122万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及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方式,解决择校择班等难点问题;实施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比例达10%左右,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委托保险经纪公司组建包头市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委员会,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保障,多元化解医疗纠纷,目前共受理和调解医疗纠纷案件295起,案件回访满意率98%。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搭建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到包头创业就业。
——足球改革形成草原足球发展新亮点。命名了100所中小学校为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足球特长生“升学直通车”机制;培育壮大包钢足球队、蒙甄足球俱乐部等一批企事业单位足球队;包头鹿城足球俱乐部成功升级为中乙职业足球俱乐部,成为自治区唯一一支中乙职业足球俱乐部,构建了青少年足球全面普及、社会足球丰富多彩、职业足球规范有序的发展模式。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国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基地和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基地,建成和在建笼式足球场72个,建立足球场馆共享机制,蒙超青训基地与中小学校以“教练换场地”模式合作,有效解决了校园足球缺教练,社会足球缺场地的难题,构建了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足球运动基础设施网络。健全“4+1”校园足球联赛体系,组织比赛5000余场、参赛人数4万人;加强中乙新赛区建设,包头被中国足协授予中乙联赛赛区人气奖和中乙联赛预赛阶段北区优秀组织奖,构建了等级分明、衔接有序、遍及城乡的竞赛体系和培训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我市的做法得到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
——党员积分制试点搭建党员管理新载体。在全市推行了积分制管理党员试点,根据党员年龄、职务、工作特点、居住状况等情况,将党员分为农村、街道社区、机关、教育、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五个领域以百分制形式进行积分量化管理,从党员履行基本义务、发挥作用情况、完成上级分配工作等方面出发,设计了一套务实管用、科学严谨的党员量化考核体系,通过日常积分、民主评议、党组织评定和党员自评进行积分评定,对照积分细则全程记录、逐项计分,年底依据积分对党员进行命名表彰、谈话告诫,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名党员。《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推广包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