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路街道“多中心一平台”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典型经验-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一、改革背景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大包大揽的社会治理理念已无法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需求。传统的权力管制也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反...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一、 改革背景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大包大揽的社会治理理念已无法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需求。传统的权力管制也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势在必行。就我区城市街道社区社会治理而言,总的来看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厚积淀,但用以释放社会发展能量的动力机制和用以保持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协调稳定的平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施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符合客观需要,意义重大。
二、改革原则
(一)强载体,解决居民需求的供给问题。根据居民群众现实需求,有的放矢建设打造 "多中心一平台" 。通过载体支撑,广泛聚集社会治理的各个要素,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二)强共治,解决 "多中心一平台" 有效运转的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成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园和创业基地,不断为社会治理输送新生力量。目前,我办已登记注册社会组织14个,备案草根公益类社会组织82个,所有中心都在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带动下有效运转。通过 "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唱戏" 的方式,盘活行政资源,避免闲置浪费,实现 "依托阵地引进社会组织,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依托活动吸引凝聚居民" 的工作目标。
(三)强引领,解决 "多中心一平台" 发展导向的问题。坚持以强化党的领导为核心,统领和保障街道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有序发展。在建成的多个中心中全部成立党组织,找准切入点和共建载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良性互动机制,增强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向心力,推动社会治理从局部向系统发展。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三、 改革举措
2016年,黄河西路街道办事处承接了我区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创新任务,率先在自治区街道社区层面成功打造了 "两中心一平台"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街道社区不断总结经验,系统分析居民群众现实需求,坚持以共治共建共享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 "多中心一平台" 服务网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服务,力求对城市街道社区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建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便捷高效为民服务。采取 "一门服务、一口受理、两级代办" 工作模式,依托 "智慧昆区" 便民服务平台来全面承接政府行政事务性工作,进一步缩短服务半径。精简办事流程,让老百姓少跑路,让干部多跑腿,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为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建成社区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加强社会面综合治理。全面整合辖区公、检、法、司等各类政法综治社会资源,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着力解决影响辖区社会安全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积极构建了 "11446"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即一个综合指挥平台、一个综合处置机制、四条工作路径、四项安全防范措施、六支多元治理队伍,初步实现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精细化,有力地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
(三)建成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促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当前,居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为充分尊重和保护居民权益,街道积极畅通表达诉求、矛盾调解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街道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引入司法调解。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用综合调解方式处理化解矛盾,避免因表达诉求渠道不通畅而使居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进而产生社会矛盾。
(四)建成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文体活动是居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城市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要不再只满足于扭扭秧歌、跳跳舞唱唱歌。对此,街道精心打造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从设施设备到形式内容全面进行更新换代,实现了辖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让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中心致力于深化党建引领红色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居民群众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建成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应对人口老龄化。 "以社区为依托,老龄人群为服务对象,企业服务机构为网点,社区义工为补充,‘线上线下’服务为手段" ,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送餐上门等为服务内容,打造真正意义上 "足不出户的养老院" 。目前,该中心由社会组织包头市昆区幸福夕阳服务中心带动运行,效果良好。
(六)建成居民服务中心(街道职工之家),增强干群融合。以中心为媒介,构建起居民和基层干部之间互通互联的桥梁。把中心作为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基层干部贴近群众的重要阵地,通过干群联谊、交心恳谈,拉近干群关系,及时掌握居民的所思所想和真切诉求,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宝贵参考。
(七)建成街道党建指导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中心集党员管理、党建工作指导、党员学习教育、谈心交流、志愿服务、综合服务、文体服务7大内容于一体,努力使之成为流动党员的落脚地、关怀党员的温馨家园、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党建政策的咨询平台和 "两新" 组织的孵化器,在导引基层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改进基层党建服务方式,提高基层党建合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八)建成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帮扶引导居民充分就业。中心遵循 "助人自助" 的公益理念,为大学生就业、40、50群体再就业和企业员工再发展提供深度专业的服务。努力凝聚社会和企业力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及大学生树立信心,提升社会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注度。为求职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岗前培训,搭建企业与求职人员之间的互通桥梁。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中心的成立为辖区失业人员开辟了更为专业、精准的服务窗口,对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各中心基本上集治理服务、三社联动、干群互动于一体,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改革成效
(一)基本公共服务流程整体实现由 "分散式" 多步办理向 "一口式" 集中受理转变。
一方面通过实行 "一口受理,两级代办" 便民服务机制,让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中心站)的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所有业务;对于能够代办的服务项目,在居民服务站和社区居委会代办点均可代办。另一方面通过重心下移,把办事处部分审核职能直接下放延伸到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一次性办理社会事务,不需通过社区初审,再到办事处办理(例如:计生、民政部分业务的办理)。办理流程的精简,既提升了服务居民效率,又缩减了居民办事成本。
(二)基层社会治理要素初步实现由 "单一松散型" 向 "多元聚集型" 转变。
传统治理模式下,社区作为基层政权设置的最末端,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职能划分不清,手段单一,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承载力不足,从而造成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力不从心。实施改革创新以来,街道社区全面统筹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依托黄河西路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打造了一支集公检法司、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为一体的专业化社会治理队伍,形成了更加畅通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矛盾调处机制,极大的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三)社会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实现由 "被动接收" 向 "精准投放" 转变。
根据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街道社区不断丰富社会服务手段,创新社会服务内容。以多中心为载体,以 "五个黄河" 、 "四季的关怀" 等品牌项目实施为抓手,从文化、居家养老、法律援助、民生保障等领域,努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类型的服务和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推动社会服务从 "社区有什么" 向 "居民要什么" 精准供给发展,使居民的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全部的满足。
(四)基层社会自治局面基本实现由 "放任不管" 向 "自主共治" 的转变。
积极构建以社区为主体,办事处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自治模式。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主业以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基本形成了 "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管、居民区居民建、居民权居民用" 的自治机制。同时,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开展志愿者服务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壮大了社区自治力量,实施民主协商议事保障了社区自治秩序。目前,社区自治水平同比有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