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传承和弘扬“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血脉,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领各族群众谱写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乐章。
强化政治保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走深走实
健全民委委员制度和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研讨、同落实,实现党的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常委会听取民族工作专题汇报5次,举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4次、读书班2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必学内容,引领带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学习研讨。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方案,推动各领域深化创建内涵、创新形式载体、扩大社会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日常调度、督导考核、跟踪问效、总结报告五项工作机制,构建起全区上下联动的创建新格局,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聚力党建引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持续推进“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物业等平台的作用,实现110个社区(嘎查、村)“红石榴家园”全覆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300余场,覆盖9000余人次。组建由义工、消防、医疗、文艺队伍等组成的百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我帮你进行时”“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阿尔丁1#社区李翠兰“李书记热线”、友谊19社区吴秀凤“小巷总理”、东友谊22社区“郭孝红工作室”等品牌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活动百余次。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巩固示范创建成果,以实际行动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蔚然成风。
深化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端、微、视、报、屏”六位一体的宣传矩阵。深入开展“一周两月”活动,制作“石榴籽”微课堂等融媒体产品350余条,印发民族团结主题海报1万余份,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打造昆都仑区民族团结进步形象大使“昆小团”,设计“石榴花开促团结,籽籽同心共繁荣”AI插画等精品文创,推出长城、黄河系列短视频18集,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播推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昆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态及特色亮点工作,全年共刊发稿件163篇,其中国家级30篇、自治区级28篇、包头市级纸媒和网媒刊发87篇,生动展现了昆区各族居民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极大地扩大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开展“齐心协力建包钢”口述史釆访、“草原轻骑兵”宣讲等活动,乌兰牧骑服务队以“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题材,为基层干部群众讲解“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历史佳话40余场次。开展“弘扬北疆文化打造文化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老报刊展”“风从草原来”主题摄影展、“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北疆”主题书画展等各类主题活动,吸引各族参观群众8万余人次。实现“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全覆盖,开展“研学探非遗・匠心少年传”“民族团结・籽籽同心”等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展示非遗代表作品、演示传统技艺,常态化开展面塑、沙画、马头琴等非遗互动活动100多次,让群众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非遗技艺知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不断优化上学、就业、看病、养老和社区服务能力,广泛开展“邻里百家宴”“乐享非遗”、文艺汇演、义诊等群众性活动,提升流动人口服务水平,以“互嵌”促进“三交”(交往、交流、交融),以“三交”推动“团结”。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联谊交往等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的互帮互助。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族青少年跨省市区开展“籽籽同心共交流”活动。以“青听”为主题开展“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一触千年、对话文明”等青少年文化研学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音乐会进商圈等促消费系列活动百余场,为各族群众打造“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消费新场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广泛开展“弘扬美德传家风,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活动,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兴农创艺草编工坊,为5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得以实现,用老手艺讲述新故事,以小物件改变大生态,让非遗工坊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扶持6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坚持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普法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深入学习宣传内蒙古自治区六部促进条例,开展“倾心为民筑平安”民族政策主题宣传活动15场,“法在我身边”政策宣讲50余次。依托“智慧昆都仑”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将民族工作融入大数据,实现数据资源“一网通用”,以“数智”之力为民族工作增添新动能,让各族群众享受数字化创新带来的便利和幸福。
加强阵地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坚持以点带线、从线到面,逐步形成“两街一路”区域连片的阵地建设格局。打造五条示范带,即现代化产业示范带、文化旅游示范带、红色记忆示范带、社会服务示范带、红石榴家园和学校示范带。突出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构建起“四馆四厅一中心”红色文化阵地,上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VR线上数字展馆7个。在公园广场、社区设置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小品景观、文化长廊等115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抓好示范引领,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按照“突出主线、融入中心、分类指导、品牌示范”的工作思路,以宣传“齐心协力建包钢”民族团结历史佳话为主题,总结形成阿尔丁1#社区“三基地五阵地”、内科大实验学校“融・和”培育模式、钢三小“石榴籽”百节微课、友谊19社区“五心五家园”、钢38社区“1234”工作机制、钢32社区历史记忆等品牌经验做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百家示范选树、百场宣传教育、百期媒体报道、百名典型宣传、百场文艺汇演、组建百人宣讲队伍和百支志愿队伍、打造百个文创作品和百个景观小品“九个一百”创新活动,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进+N”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支撑力、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