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一实验小学全体师生满怀欣喜地迎来了一面天安门广场2020年6月1日升起过的国旗,原天安门国旗班战士进校园开展升旗仪式,师生们齐声唱国歌、共筑民族魂。
“长辈为建设包钢而来,我们为包头未来而战”。在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包钢一中),这所全国人民援建包钢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校里,从高一到高三“序列化主题”的班团课程,赓续着“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血脉。包头市昆都仑区教育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着力在抓手有形、受众有感、育人有效上下功夫,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使民族团结之树牢牢扎根、处处结果,花香满溢校园。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包头市昆都仑区教育局现有中小学57所,幼儿园74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0万余人,公办在职教职工近7000人,少数民族师生占比11%,组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大家庭,建成包头市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师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根基,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档升级。
规范四项机制,促进责任落实。坚持方案引领。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昆都仑区教育局出台落实主线工作36条具体措施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计划紧密衔接,接续推动任务落实落细。加强考核评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学段学校的重要议程、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班子考核和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指标体系,在教育系统党工委专门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公室,形成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大合力。抓好学习培训。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和教师培训计划,开展政策法规、课堂教学、文化培育、活动实践等专题研究,建强以德育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参与的教师队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注重示范引领。建立区、局、校(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创机制,实化抓手、细化目标,涌现出钢三小“石榴籽”育人工程、内科大实验学校“颗颗石榴籽,共铸同心圆”德育学堂等一批可感可学的示范典型。
深化五项措施,完善培育体系。课程融入筑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校所有课程,制作示范资源包,打造“石榴籽”精品课程,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达标率100%。思政教育铸魂。与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教研、同上一节思政课等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讲深、讲透、讲活,高标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教学基地4个,“红色情怀、黄色向阳、蓝色梦想”三色融合思政教育经验做法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实践活动培塑。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九个一”要求,抓好开学第一节课、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等实践教学活动,着力提升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红色文化熏陶。聚焦“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和红色资源,沿着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动案例、讲好各民族大团结的红色故事。校园文化润育。围绕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北疆文化”,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校一品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文艺汇演、非遗手工制作等文化活动,形成综合实践学校和青少年发展中心研学品牌2个,营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推进六项工程,建设教育高地。实施“1357”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推进“领航、启航、引航、助航、护航、续航”六项工程,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区目标任务,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昆都仑区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包头市级名校长9人,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区级“薪火”名师工作室28个,教育教学拔尖人才100人。2023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8个样本县区之一、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昆都仑区教育局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遵循教育规律,以实际行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推动所有工作都向此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