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河镇“123”工作法 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篇章 昆河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123”民族工作法,力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围绕“一条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昆河镇坚持党建引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多形式引导全镇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今年以来,共召开镇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3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相关法律法规2次,民族工作专项会议4次,落实落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项任务。二是选优配齐民族工作队伍。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3名网格员纳入民族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三级网格制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构筑“双线平台”,搭建民族工作新矩阵 一是完善线下阵地。一方面我镇于全辖区打造11处红石榴家园,确保全镇民族工作制度能落实、活动有阵地、服务有保障。另一方面,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期间,依托镇机关、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商圈党建服务综合体等13处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38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此外,在便民服务窗口设置明显的特色标语,滚动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标语12条,张贴宣传海报51张、条幅13条,派发宣传单、民族文创产品1000余件。二是打造线上平台。我镇积极建成“云上统战”阵地,依托公众号专题,推出了“上级精神、他山之玉、基层动态”子刊栏目。截至目前,“云上统战”刊发38篇文章,总阅读量达12000余次,覆盖我镇100余个网格群,惠及居民群众5000余人,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健全“三种模式”,助力民族工作新模式 01 优化干部学习模式。 从党性教育、业务培训两方面入手,建立“五种课堂”:“红色课堂”锤炼党性修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赋能课堂”提升业务水平。针对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开展业务工作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廉政课堂”筑牢思想堤坝。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等关键时段来抓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堤坝。“互动课堂”加强交流互学。坚持“讲授+交流”相结合,引导干部主动围绕业务谈经验、围绕工作谈看法,通过交流互动,切实为党员干部开拓视野、捋清思路、更新观念。“云端课堂”确保有形有效。不断丰富学习形式,有效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组建“云端课堂”,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切实提高学习质效。同时,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全覆盖、深层次、多维度开展学习培训,为党员干部教育提神赋能。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期间,全镇开展集中学习12次、主题党日活动24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12次。 02 构筑服务群众模式。 一方面,整合机关干部、网格员等“1+3+8+N”志愿服务力量,成立由781人组成的176支暖心服务小分队、“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健全及时服务、分类办理机制,持续推行周六“延时服务”模式,努力解决群众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难题,确保群众办事不白跑、不空跑,努力实现窗口办事“无断档”、办理事项无“空档”、优质服务无“阻挡”,为群众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致力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园”,以发展结果为导向,积极向上争取发展任务资金,和平村“昆河镇和平乡村美食城”于7月2正式开工,预计新增村集体收入50万元。 03 完善矛盾处置模式。 立足服务群众,打造为民办事“解忧园”。面对信访矛盾存在时间长、总量大的不利局面,把发现问题置于前端,以实现“增量为零、存量递减”为目标,建立了信访包案制度,主要领导划分片区包、分管领导具体包、机关干部配合包,经过不懈努力,今年共调处矛盾纠纷132件,无新增重点信访案件。为全面了解掌握群众困难和诉求,镇机关党员干部定期深入党建联系点召开“民情恳谈会”,目前已征集并解决各类诉求42个。 下一步,昆河镇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大力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深入开展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和要求的宣传阐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昆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