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群,1939年11月15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河间县人,1962年12月到包钢工作。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包钢经理,2005年8月9日在北京逝世。
2004年,北京。朝阳门南小街旁一条胡同里,北京市政协办公大楼闹中有静。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毕群正忙碌地接听着电话,此刻的毕群已离开包钢11年。包钢、冶金部、首钢、北京市政协……毕群为中国钢铁事业呕心沥血,处处都留下深深足迹。
1962年,包头钢铁学院毕业生毕群走出“象牙塔”,走向隔河相望的包钢。那时起,“钢铁报国”的凌云壮志已在毕群心里埋下种子。他从最普通的煤气工、炉前工干起,早来晚走,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通往厂区长长的路途都是用双腿丈量,拥有一辆自行车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1977年9月,毕群担任炼铁厂副厂长,他兴科技、抓管理、转机制,生产水平稳步提升。1979年,炼铁厂一举甩掉连续11年亏损的帽子,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毕群作为“三口一瘤”问题攻关组组长,带领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反复试验,1980年将这一长期困扰包钢生产的顽疾基本攻克。
1982年底,毕群由炼铁厂副厂长被破格提拔为包钢副经理。“百炼成钢”这句话在毕群身上得到了验证。1985年,包钢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铁、钢产量双双突破150万吨大关。包钢职工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草原钢城的翻天覆地变化。毕群在副经理职位上一干就是9年,而这9年,也是包钢投产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1985-1990年的5年间,包钢钢铁产量增长了100万吨,这样的速度在当时国内的钢铁企业中极为罕见。
1991年11月,事业有成、政治坚定、精力充沛的毕群在一片赞扬声中走上包钢经理岗位。在任职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推动开展了一、二、三级工厂的内部升级活动,效仿首钢推行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以“定编、定员、定岗”为核心的改革制度有效缩减了机关处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扭转了“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局面。全面推行的技能工资制,将工资分配与职工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贡献挂钩,实现了劳动与贡献的合理配置,大批技术骨干地位凸现。
1993年12月20日,包钢铁、钢产量双双突破300万吨,提前2年零11天实现“八五”规划目标,全区各地贺电纷至,《人民日报》一版专门发文祝贺。
1993年,毕群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成为冶金部副部长,1995年兼任首钢董事长、党委书记,人生舞台上他又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期间,他依然关心包钢发展,促成了因首钢搬迁,将美国两座210吨转炉转售包钢薄板厂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钢铁佳话。而毕群对此只有一句:“我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做了一件实事。”
在任职冶金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期间,毕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钢铁年产量突破亿吨大关做出了贡献。担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期间,他为首钢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004年,包钢建厂50周年,此时的毕群正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包钢走过了50年历程,真是不易。希望包钢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付出更大的努力,把包钢建设得更加美好;希望包钢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发展得越来越快,职工生活越过越好,为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当年记者采访毕群时,听到的一片丹心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