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国民族报头版版样。
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
从辽阔的塔里木盆地到高耸的阿尔泰山,从雄壮的帕米尔高原到富饶的吐鲁番盆地,雄踞祖国西北、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是如诗如画大美新疆。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巡游活动上,市民和游客一起跳麦西来甫。(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疆之美,美在团结和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美在繁荣富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美在文明进步,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美在安居乐业,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美在生态良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巍巍天山,壮美昆仑,见证了新疆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中华文明的深刻印记,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见证着新疆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守正创新,开放自信,阔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中华一脉
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喀什分会场。绚丽舞台与喀什古城民居交相辉映,红色的春联、福字、灯笼、中国结点亮城乡……各民族同跳《舞乐新疆》,祈福家国安康。
▲2024年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舞乐新疆》节目现场。(图片来源:中新网 董晓 摄)
家在中国,家在新疆。浓浓的家国情、满满的幸福感溢出电视屏幕,在春节这个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国传统节日里传递到千家万户,抵达每个中国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中华文化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参加喀什分会场演出的演员艾克拜尔说。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博物馆里看文物、交河故城话历史、听《玛纳斯》说唱、点赞非遗……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念兹在兹,指出“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开展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右三)回忆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幸福时刻。(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 摄)
向东看,是源远流长、璀璨浩瀚的中华文明,铺展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为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提供了连绵不绝的精神源泉。
从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震惊了天下,证实了张骞凿空西域后汉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更向世人宣告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二字早已闪耀于西域。金、木、水、火、土,“五星共聚”的中原天象祈福思想,早已浸润了西域大漠。堪称“寸锦寸金”的蜀锦,以其高超的织造技艺,惊艳了沙漠绿洲上的“精绝国”,也惊艳了两千年后的中国人。
一锦千年绽芳华。北京、新疆两地联合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题材创作舞剧《五星出东方》,艺术地呈现国宝的前世今生,引领人们回望中华大地上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回望中华文明的种子在沙漠绿洲中生根发芽。
泱泱华夏,文昌礼隆。5000多年不朽的中华文脉,滋养着新疆,塑造了新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丝绸之路要冲——新疆尤为彰显。
位于古丝路“明珠”喀什市东北约33公里的莫尔寺遗址,是一处延续近700年的佛教寺院。它有力地实证了佛教在古代新疆长时间的盛行,其兼具中原地区风格和犍陀罗风格的建筑遗存,不可辩驳地展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彰显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文化自信。
▲莫尔寺遗址的文保碑。(图片来源:莫尔寺考古队。)
喀什是古代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的第一站。佛教由新疆向中原大地逐步传开的过程,正是一幅生动的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画卷。
除了佛教,新疆还有其他多种宗教的传入。高昌故城壁画中的摩尼教礼拜仪式场景,高昌回鹘景教寺院壁画描绘的“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经典景象,以及塔什库尔干县的拜火教火坛,米兰古城希腊风格的“有翼天使”佛像,唐朝墩古城的古罗马式浴场……勾勒出千年前新疆大地上文化交融广泛、和谐互鉴的图景。
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新疆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相互借鉴的和谐格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回望历史,凡是中央王朝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就畅通,社会经济就繁荣兴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就越明显,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
立足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新时代新疆的文化叙事层出不穷,专题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歌舞剧《班超》、长篇小说《本巴》《阿娜河畔》等文艺精品应运而生。
“中国土地上原生的中国故事中,有我们熟悉的山川河流土地的名字,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新疆作家刘亮程说。
“荒滩变成了湖泊,湖海变成了桑田,丘陵变成了沟壑,雪峰也改变了容颜,英雄玛纳斯的故事,却在一代一代相传……”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对口援疆省份江苏联手打造的原创歌舞剧《玛纳斯》,将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英雄史诗赋予现代艺术形式,让文化瑰宝从帕米尔高原走向全国,唱响了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锡伯族万里戍边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从八千湘女上天山到兵团人变戈壁为绿洲,从巡边护边的“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到为救他人献出生命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在天山南北得到淋漓尽致的传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土尔扈特诸部的东归与安置相关内容。(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 摄)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大叔的长女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激励老人全家像库尔班大叔那样,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托乎提汗·库尔班的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说:“代代传承红色家风,在天山南北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是我们对总书记最好的感恩。”
传承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最长远和根本的是文化认同,最基础的是培基育苗、从孩子抓起。
课间操铃声响起,孩子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敲起腰鼓,红绸飞舞,鼓声阵阵;文化兴趣班上,孩子们拉二胡、唱京剧、跳麦西来甫、弹木卡姆、写书法……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库尔班·尼亚孜辅导学生拉二胡。(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校长库尔班·尼亚孜说:“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新时代,新疆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极大增强。
2023年秋,一段游客在新疆随手拍的视频火爆网络,收获无数点赞。这位游客途经喀什地区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问起偶遇的少数民族男孩是哪个民族时,小男孩脱口而出:“中华民族!”
古今交融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是一个维吾尔、回、汉等多民族聚居村;“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是一个深山苗寨。两地相隔4000多公里,却是你来我往、互动频繁的“姐妹村”。
4年前,新城西门村村民吾买尔·买买提在湖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开了家“门洞商店”。一“门”一“洞”,是两村结对共建的写照。
▲《焦点访谈》报道对口援疆的故事。(图片来源:《焦点访谈》视频截图)
小小的商店,承载着吾买尔·买买提家的致富梦想,也承载着两个村子的深情厚谊。两村干部村民互帮互助、互嵌交融,共同发展葡萄、鸽子、直播电商等产业,合奏出乡村振兴的美妙交响。
两心若相亲,万里如比邻。回溯历史,丝绸之路上,瀚海漫漫,驼铃悠悠,多少使者、官兵、商贾、僧侣、移民来来往往,新疆与中原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断绝——
人们带去了中原的伏羲女娲等信仰,带去了《论语》《三国志》等经典,改变了西域的文教礼仪;带来了葡萄石榴,还有琵琶羌笛和龟兹乐舞,重建了隋唐的宫廷乐舞。
在这条路上,有西行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也有东去的绛宾王子和弟史公主;有西行的法显、玄奘,也有东去的佛图澄、鸠摩罗什……东来西往间,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为纪念西汉时远嫁乌孙的公主细君和解忧而建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图片来源:伊宁文旅之声)
而从丝绸之路再往前回溯,历史更深处,一条玉石之路已然铺就——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将中原与新疆交往的历史推至3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青白玉三角饰,被认为是最早出现在中原的和田玉文物,距今约6300-6700年。
▲玉人,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以玉为缘,连接古今。今天,被誉为“玉石之都”的新疆和田,与有着“玉雕之乡”之称的河南南阳,因共同的中华玉文化而紧密相连。在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有一座能容纳上千人的“天下玉源”市场,很多新疆维吾尔族同胞来此经营玉料,逐渐成家立业、扎下根来。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玉石交易市场内的场景。(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2008年,如则麦麦提·努尔艾合麦提带着15麻袋籽料原石从和田来到石佛寺镇。不久后,他的妻子、哥哥一家也来到这里。如则麦麦提在“天下玉源”市场申请了摊位,得到各族商户的照应,生意越做越好。像他一样,这些维吾尔族商户与当地人共居共事共乐,融入中原大地。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千年前,大量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原,他们为商、为官、为兵,读儒家经典、习中华礼仪,最终深深融入中华大地。
当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当中国的高速路、信息网无远弗届,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期。不计其数的东中部地区群众进入新疆经商、旅游、创业,也有不计其数的新疆人进入东中部地区求学、工作、生活。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催生了千千万万个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江苏沛县货车司机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拉货时突发意外,左眼失明,当地两名维吾尔族司机毅然当起免费的“代驾司机”,历时8天8夜,跨越4700公里,帮他把货车开回沛县老家,本来素昧平生的他们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
武汉游客的轿车在帕米尔高原陷入泥地之后,柯尔克孜族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无偿伸出援手还亮出了党徽,而这段故事还有后续情节:“党徽大叔”受邀到武汉,当时被困的游客带着他登黄鹤楼、赏樱花,饱览大好河山……
如果说《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在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是一个传说,那么今天前往昆仑和天池早已不再是梦。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2.65亿人次,同比增长117.04%,创历史新高。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更催生了人们前往新疆看雪看湖、看森林看草原、寻找“诗与远方”的热情。
▲《我的阿勒泰》海报。
顺应文旅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新疆深入挖掘、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旅资源和体验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物证史,以文物讲述“何以新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挖掘、弘扬库尔班精神事迹,和田夜市打造“城市会客厅”,生产建设兵团讲述沙海老兵扎根边疆的故事……
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旅游中领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旅游中交往交流交融,感受中华家园的壮美与和美。在喀什古城、在那拉提草原,游客因为爱上新疆而留下来当创客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喀纳斯,游客因暴风雪被滞留,得到帮助后,留下“新疆,我们一定还来”的深情告白……
不只是旅游交往,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也蓬勃开展。在喀什地区疏附县,由广东援疆教师带来的极具岭南特色的“醒狮”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文体活动。当地有200支龙狮队伍、多所龙狮文化特色学校。而有意思的是,“醒狮”的源头可追溯至千年前的西域。公元87年,安息王派使献狮,狮舞渐渐东进;其后,南迁的中原移民又将舞狮文化带到岭南。
从新疆东传的文化,经过发展融合又传回来反哺新疆,“醒狮”绝非孤例。鼓声响起,龙狮腾跃,仍如千年前热血沸腾,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青春之歌。
▲“醒狮公开课”上,疏附县第一中学舞狮队进行醒狮表演。(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林鸿涛 摄)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新时代的新疆,各族群众赓续团结基因,广迎八方来客,延续“三交”情谊,不断书写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佳话。
同心筑梦
6月的新疆,麦浪翻滚,瓜果飘香。杏子、西瓜、樱桃等香甜果品陆续上市,不仅装满国内老百姓的果盘子,也畅销海外市场。今年一季度,新疆出口果品就达4.6万吨,金额5.32亿元。
在繁忙的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一列列中欧班列如同“钢铁驼队”,昼夜飞驰穿梭。截至今年2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28个月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同比增长。
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丝路传奇”。长达57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自古至今,新疆从来不缺开放的气质、贸易的基因。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元代绝句,就生动描绘了古代丝路贸易的繁盛。
不同的是,昔日跨越戈壁大漠的漫漫长途已变成指日可达的坦途。如今的新疆,铁路纵横、公路交错、航线密布,交通畅达让新疆区位优势更加彰显,一个个对外开放口岸活力迸发。承续历史荣光,“一带一路”建设生机勃勃。
▲2024年3月22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同时揭牌成立。(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我们新疆好地方”,“好地方”是“我们”共同开拓。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自古就是各民族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的家园。
民丰县出土的汉代“司禾府印”,实证两千多年前中央政府就已在今日南疆地区屯田戍边、发展农业生产;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大量文书,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昼则荷戈而耕,夜则倚烽而觇”的耕战生活;被誉为“世界最完美废墟”的交河故城——一度为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残垣断壁间仍见官署、作坊、庙宇、街巷等布局工整,见证了唐朝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也诉说着古代丝路的繁华。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几千年来,不同民族的人群进入新疆地区,带去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彼此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推动新疆发展。
“谁引春风,千里一碧。”今天,从陕西潼关越河西走廊,直至新疆哈密,长达4000多公里长途上柳树成荫,这正是清朝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西行途中,带领军民一路种下的,后人尊为“左公柳”。
古有“左公柳”,今有“小白杨”。传遍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82年,新疆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边防连原前哨(今“小白杨哨所”)的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带回10棵白杨树苗,但因自然条件恶劣,战士们千方百计呵护,最后只活了一棵。从共同呵护一棵树,到一人认领一棵树,再到一人不止一棵树,在戍边战士们接续努力下,小白杨在这座石头山扎下了根,将卫国戍边、蓬勃向上的精神代代相传。
▲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图片来源:伊犁新闻网)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平解放后,10万余名驻疆将士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也纷纷加入兵团行列,一代代兵团人铸剑为犁,建设边疆。石河子、阿拉尔、可克达拉……一座座美丽的兵团城市崛起在新疆大地。
东海之水润昆仑,南岭之绿遍戈壁。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20多年间,来自19个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的干部前赴后继,接力援疆。山东“郭牌西瓜”、浙江虾蟹湖鲜“落户”新疆,园丁们在天山脚下播种梦想,一支支“文艺轻骑兵”奉上精神盛宴……在共同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中,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
▲央企将在新疆投资133个项目、金额近7000亿。(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在全面小康、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达西村,曾是盐碱严重的贫瘠村,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村十分惦念。在党中央关心下,村干部带领各族村民齐心协力,达西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并与无锡华西村结对共建,朝着“东有华西,西有达西”的目标奋进。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放眼新疆,克拉玛依那些在草原上和牛羊打交道的牧民,走进了现代企业;哈密刺绣从零散的小作坊办起了合作社;“共和国的功勋矿”可可托海,从工业小镇摇身一变为红色文旅小镇……牧场的毡房、乡村的晾房、城镇拔地而起的楼房,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向现代化迈进。
塔里木河畔,年轻的阿拉尔市日新月异,三五九旅红色基因和兵团精神在这里延续。30多年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新疆梦”,将“重庆妹子”尤良英带到了这里。从种棉花、种大枣,到做电商、做直播,尤良英和兵地各族干部职工打成一片,想方设法创业致富,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尤良英直播带货。(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这就是兵团,一个大熔炉、大家庭。”尤良英说,“老一代军垦人把沙漠变成了良田,我们这一代把良田变成了家园,下一代正在把家园变成花园。”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新疆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市民在乌鲁木齐南湖市民广场跳舞,乐享夏日。(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 摄)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新疆2500多万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天山南北展开一幅幅和美交融的大美画卷。
画卷深处,涌动着中华民族古今一脉、绵延不绝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