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2023-10-01 23:45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闵言平 发布日期:2020-10-13投稿收藏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先秦以降,羌、塞种、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谷浑、粟特、吐蕃、回纥(回鹘)、鞑靼、党项、蒙古、裕固等众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6万余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另有吐蕃文、龟兹文、焉耆文、摩尼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等多种文献。今敦煌地区存世的700余洞窟中,大约有1/3为少数民族人群或少数民族政权时代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是瑰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鲜明点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极大增强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祖国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环境和动植物生态群落,也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如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区域,东南沿海的稻作文化区域,南方山地民族的游耕农业文化区域以及北方和西部丛林草原地带游猎、游牧文化区域等。这些民族文化区域,似一汪汪清泉,累世不竭喷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汇聚发展。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哈尼梯田、花山岩画等14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等15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各民族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特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这种情况也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比如,在维吾尔语、蒙古语中,来自汉语的借词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统计,维吾尔语中有汉语借词3000多个,其中得到各界公认的有1000个以上,比如日用品中的筷子、茶、毛衣等,都是汉语借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30年来,现代蒙古语中出现的汉语借词多达1600余条,其中400多条是蒙古族同胞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高频词汇。同样,汉语中也有许多词汇是从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借”来的。比如,把巷子称作“胡同”、把行家里手称作“把式”等,都是源自蒙古语借词。此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也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我国种桑养蚕技术和四大发明主要经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西方,葡萄、黄瓜等农作物和琵琶、杂技等艺术,主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张骞的驼队与郑和的宝船,不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汲取了营养,也丰富了人类文明宝库。

  总之,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中华民族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也是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今天,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