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
2023-09-29 00: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领导小组,切实提高各族干部职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摆上重要议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高校章程和事业发展规划。


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育人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党政领导干部、职能部门人员、任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力地贯穿学生“学业—生活—就业”全过程。


强化考核督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开发和建设情况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加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整合资源,推进科研、教学、人才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科研平台,汇聚高水平科研工作者。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回应和破解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升华基础理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支持高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设立专项课题,深入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形成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活动中指导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调研,分析总结各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加快课程开发,丰富育人资源


支持高校联合开设课程。如,联合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前沿等课程,系统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分专题讲述各地实践、学术界研究动态等,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进行学术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为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支持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题章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逻辑讲全讲深讲透,鼓励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弘史诗等,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各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内容,鼓励教师守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段渠”,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支持高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如,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实践案例讨论等校园活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等校外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依托高校博物馆等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场景式教学;依托新媒体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制作契合学生接受心理和认知习惯的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重视队伍建设,优化评价机制


整合多学科教师力量。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跨学科属性,可考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专业教师为主,吸纳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教师加入,共同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团队。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师资培训专项计划,提高教师相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可结合实际制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水平团队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骨干教师与教学能手培养计划、师资培训专项计划等,着力打造层次结构合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团队。


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利用并完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竞赛、师德师风考核等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综合素养、育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作者简介:刘金林,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授;朱丽,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