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取得巨大成就,文物工作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做好对接、深化合作,用好各类文物,在科学揭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机制和历史脉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6月1日,40名来自青海玉树的青少年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参观学习,在这个特殊的儿童节在心中播下一粒民族团结的种子;5月10日,近80名新疆籍在京务工经商人员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木卡姆欢快的旋律中,大家情不自禁地与舞者互动……
今年3月29日正式开放以来,位于蒙藏学校旧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成为展示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
▲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位于北京西单繁华地段、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蒙藏学校旧址内。石建杭 摄
2021年9月以来,国家民委与北京市合作,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蒙藏学校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本来历史风貌。同时,依托旧址承载的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推出以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史为主题的展陈及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建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为了建成人民群众喜爱的体验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采取“展览+体验”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在西院,“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用丰富的史料史实,充分展示党的百年民族工作辉煌成就;在东院,推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展演、“中华文学讲堂”主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体验项目,吸引各族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
2020年11月2日,《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以下简称《图谱》)编纂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繁复浩大的编纂工作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标志着《图谱》编纂出版工作正式启动。
▲2020年11月2日,《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编纂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图谱》编纂出版工程由国家民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编纂,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组织实施,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各分卷册编纂工作,2024年底前完成《图谱》出版工作。目前,各省(区、市)的《图谱》编撰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从左到右依次为蒙古族鎏金镂雕龙纹马鞍、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壮族铜鼓、20世纪20年代的苗族女盛装。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图谱》编纂出版项目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是借助历史文化资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项重大工程。
《图谱》通过全面、系统遴选各民族代表性、典型性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客观反映中华各民族经过不断互动、交融、汇聚,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最终编纂出版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综合性、权威性大型精品文献出版物,填补我国少数民族文物事业的空白,并成为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好教材。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主题展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策划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以下简称“何以中华”)主题展于2021年12月在广西成功推出后,经过进一步提升优化,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作为巡展项目在甘肃再次开幕。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中,有着丰富且深厚的共同历史记忆。中国民族博物馆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百年考古成果中,精选出100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策划了“何以中华”主题展览。展览将收藏在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文物进行信息整合和意义建构,通过考古文物、传世文物与民族学器物的组合研究,“物”“史”互证,构筑出一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文物谱系,是一次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
▲2023年5月18日下午,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展在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正式开展。图片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何以中华”展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示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构建出一部汇聚56个民族共同回忆的中华民族史。该展览从博物馆传播角度,构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较为完整且系统的展示性文本,揭示了中华民族孕育和起源、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形成的历史过程。
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序厅的浮雕。吴明江摄
近年来,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协作、积极作为,深入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22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通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同时,抗美援朝文物资源调查基本完成;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全面铺开。据统计,全国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其中革命历史类文物保护单位1.3万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全国革命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累计接待观众超28亿人次。内蒙古、宁夏、新疆、贵州等省区积极盘活用好红色资源,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在革命文物的传播上力求多元,通过开展云展览、主题宣讲、节目制播、红色展演等,拓展教育功能。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毛泽民故居。图片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来源: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官网
今年清明节前后,游客在烈士纪念馆等缅怀英烈、追忆历史;节假日期间,中小学生在革命纪念馆参加红色主题研学活动……近年来,各地在管理好、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同时,不断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通过融合红色旅游,融入民族地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使红色文化资源的赋能作用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