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日前在湖北美术馆展出,展示了来自中、日、韩、法等百余位艺术家的约200余组漆艺作品。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志纲作品《素光》入选,作品通过大漆与布的结合,传达了君子的意蕴。
制胎、裱布、刮灰、吃漆……制作一件漆器不仅耗时,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早在8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漆器,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楚漆艺实验室教师张志纲,多年来一直与漆艺教师团队致力于带领青年学子传承漆画技艺。2019年,他作为“国宝守护人”登上《国家宝藏》节目,带着自己模仿制作的木板漆画,向观众讲述有着8000多年历史的漆艺文化的前世今生。
2002年,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湖北省高校中启动漆画教学。2006年,漆器和漆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此为契机,中南民族大学于同年成立楚漆艺实验室,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创作提供专业的支持与平台。
“学校开设的漆艺课,让我对这门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2022级研究生崔亚菲说。因为对漆艺的浓厚兴趣,她在考研时选择了漆艺方向。
非遗只有融入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依托漆艺专业教学优势,在湖北恩施建立国家级美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唐崖漆艺实践基地,开设免费漆艺培训班,旨在开创校地合作的良好局面,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陈千桓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2016级学生,曾在唐崖土司城教授漆画技艺。“当地有高品质的大漆原材料,好好利用起来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他说。
项目组在恩施驻扎了3年,共招收和颁发证书的正式农民学员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有50余人,非正式培训的人员达到近200名。其中有20余名学员已在当地独立开办漆艺工作室,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项目结束后,陈千桓在恩施市创立了施南漆艺研究所。他开设自媒体账号“南国漆人”,在社交平台分享漆艺知识,借助互联网传播漆艺文化。
“我们拥有辉煌的漆历史,可现在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张志纲说,宣传漆艺文化只是第一步,让这种工艺重新回归现代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
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张志纲开始宣讲漆艺知识,通过创作日用品让漆艺走进大众生活。“我会继续坚持漆艺创作回归生活的理念,带着学生们将漆艺传承下去。”他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