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4-01-07 20:22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8日在内蒙古考察和8月26日听取新疆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予以强调。这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重大拓展和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深刻认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具有重大战略考量,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图片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2023)在广州举行。

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认识的极大深化。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民族地区的工作只有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摆在首要位置,才能实现人心凝聚、社会安定;只有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才能使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只有着眼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推进工作,各项事业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既是对我们党民族事务治理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做好民族地区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民族地区只有始终遵循规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把准方向、行稳致远。

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维护和谐稳定形势的深刻洞察。从国际环境看,民族工作已挺进中美博弈第一线,民族地区是前沿阵地。境外各种反华势力频频利用民族问题,对我攻击污蔑;国际上民族主义思潮和一些极端思潮、活动不断对我国倒灌干扰。从国内看,一些危害团结和谐的现象在民族地区的影响较为突出。比如,所谓“内亚史观”“新清史”“征服王朝论”等错误史观,不同程度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中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素依然存在;互联网上煽动民族对立的言论时有出现;一些地方固化或扩大差异性的习惯性做法尚未完全杜绝。因此,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时刻不能松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在全国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殷切期待。不同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承担不同的使命和任务。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民族多样,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民族地区工作必须把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引导各族群众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牢牢把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民族地区“六大建设”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我们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好。

图片

2023年6月1日,作者(左一)来到位于北京蒙藏学校旧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同参加“三江源·北京情·中国心——青海玉树青少年北京行”公益活动的40名各族少年儿童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

经济建设上,要在赋予“三个意义”方面主动发力,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不断强韧中华民族的经济纽带,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变为凝心聚力的进程。

政治建设上,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文化建设上,要紧紧扭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任务,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发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社会建设上,要顺应时代要求,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更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平台,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创新差别化生态环保政策,书写各民族共同守护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篇章,将新能源、生态经济、生态文旅产业有序结合起来,让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建设上,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抓好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贯彻到研究谋划、落实推进、考核评估等党建工作全过程;要将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正确民族观,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切实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地见效

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既为民族地区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对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推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与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合作。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地方志等史料中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容。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推动完善政策法规。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性法规的梳理,对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规定和表述进行调整,重点对群众关注的政策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更加突出区域化精准性,统筹用好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城镇中心建设、共同现代化试点、少数民族村寨、民贸民品等政策,确保民族类相关资金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提升宣传教育实效。挖掘整理各地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遗址遗迹和文物遗存,精选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古籍进行展陈展出,支持出版体现“融合性”“共同性”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充分用好“道中华”“多彩中华”等宣传展示平台,展示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支持民族地区开展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丰富实践创新载体。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转型升级。实施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示范项目。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符号和中华文化共有资源,推动将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使中华文化可感可亲。在主题文化活动、重大赛事庆典中突出共建共享的主旨意涵,营造共同体氛围、增进共同体认同。

加强指导考核评价。通过科学有效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推动落实落地。业务指导和支持方面,重点针对民族工作政策法规调整试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兴边富民行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民族因素舆情信息和风险防范等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考核评价方面,要用好新修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标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考核体系以及信息报送等考核制度等,对相关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在授荣表彰、经费支持、政策倾斜等方面予以体现,实现有部署、有执行、有检查、有评估,推动形成各地创先争优的良性竞争氛围。

(来源:《旗帜》2023年第12期;作者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