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来看看“海螺”变“法螺”背后的故事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10-07 09:04点击数:4970

图片

历史可以很有趣

知识就在您身边
从文物的蛛丝马迹
看穿尘封已久的历史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

“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

图片
长48厘米,宽28厘米,高21厘米,重3780克

贝壳、铜质

这件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其螺体为一种法螺科大法螺属的海洋软体动物,壳质坚实,呈纺锤形,壳表面有结节突起,多有褶皱。法螺沿边、吹嘴包鎏金铜片,吹嘴铜片呈圆筒形。铜片上嵌各色宝石、刻龙纹、花叶、卷草纹等,采用鎏金、镶嵌、刻花等制作工艺。但是四川并不出产这些原料,而且铜片上的纹饰在其他地区的装饰中也比较常见,这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
道中华,赞92
图片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

图片

严格说来,法螺只有在被用于宗教仪式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螺,当它被作为佩饰所使用时,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海螺。海螺,古时称为“贝、蠡”,是一种振气鸣类乐器,在藏、蒙古、纳西等民族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三千多年前,藏族人就开始把海螺作为装饰物佩戴。海螺除了普通的辟邪祈福,更主要的是为了保佑女人在生育的时候顺利分娩。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自出现起就带有白色崇拜的印记,如《格萨尔王传》第三十五回叙述,“但恐那白螺般的云朵,将金色太阳遮蔽”;第七回“肤色像海螺肉一样洁白细嫩,双颊像涂了胭脂一样红润。”藏族民间亦有“心底要像海螺一般纯洁,行为要像箭杆一样端直”;“海螺上系起吉祥的哈达,锦缎上堆绣着格桑花”等谚语。此外,在婚事中吹海螺迎接新娘子,生育中产下婴儿也会吹响海螺作为宣告,招雨防灾的农事中吹海螺求福等等,这些都是藏族在民俗生活中传达迎神、祈福美好愿望的体现。

图片


藏传佛教中的法螺

图片
海螺用于佛教法器的历史约有两千多年。右旋海螺,藏语称为“东嘎叶起”。这种右旋海螺曾是古代战场上的军号,当佛教传入西藏后,海螺变成了法螺,用于为佛教宣传教义,螺声再不会挑起战火,带给人们的是和平安谧。
藏传佛教中的法螺又分为装饰和非装饰两种。当法螺的外层或被包裹上金银,或是雕出各种吉祥图案,镶嵌上各种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珠宝,它们不仅是供器还成为了艺术品。非装饰的法螺,一般供奉于正殿,置于青稞之上;而装饰的法螺则用于法事活动,届时由司号僧负责吹响法螺。用于各种法事活动的法螺,一般都是镶金嵌银,甚至镶嵌上各色珠宝,华丽无比。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法螺称为“镶翅法螺”。所谓镶翅法螺,指的是在法螺的头部和尾部镶上一块铜片或银片作为装饰,看上去就好像长出了翅膀一样。南北朝时,法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北魏时期,云岗石窟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隋唐时期,法螺用于九、十部乐的西凉、龟兹、天竺、扶南、高丽诸乐中。《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南方骠国(今缅甸)所献乐器有玉螺,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代诗人白居易《骠国乐》诗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之句。法螺的音高、音色因螺身大小、形状而不同,一般来说螺纹细、少者音色明亮,反之则音色深厚。

图片


清代中央王朝和藏传佛教

图片

图片

在清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统治者对其大力扶持,“兴黄教以安众蒙古”,成为清政府巩固蒙藏边疆稳定的基本国策。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对清代宫廷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尤其是在清早期和清中期,不少皇室成员笃信藏传佛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代宫廷制作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相关器物,如佛造像、唐卡、法器等,供宫廷佛事活动或日常供养陈设所需的同时,也被用于赏赐。
在清朝宫廷中,海螺作为法器之一,因数量较多,工艺精美,很受乾隆皇帝的青睐。随着佛教的发展,海螺作为法器的象征意义渐趋复杂,涵义日益丰富,用途亦现多样化。这件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装饰华丽、纹饰精美。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它不仅工艺精美,还是早期宣讲佛教教义的一种象征物,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蒙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紧密关系。它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郭一梅,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