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内涵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23-10-08 21:52点击数:395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与中国民族报社即日起联合推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栏,加强研究阐释,以期学以致用。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哲学及其实践哲学视角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从“赶上时代”进入到“引领时代”的主体性实践新阶段。


从文明类型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类型不是西方两极分化、不平衡发展的霸权与帝国文明类型,而是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新型现代文明类型,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明自觉。


从“第二个结合”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哲学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深刻的历史哲学及其实践自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全盘西化还是保守主义的道路都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推翻“三座大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如今,中国不仅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还引领文明互容、文明互鉴、文明互通的世界潮流,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作出贡献。中华民族的当下发展以及未来发展,应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文明建构。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坚持党的领导,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论意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自觉的中华文明论建构,是“比较别人的路”自觉得出的结论。从中西比较的视野看,西方文明缺乏对他者的基本尊重,在历史上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纷争冲突,近代以来更是持续不断的殖民扩张,宣扬帝国主义的霸凌逻辑。中华民族推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自古以来从不把战争视为目的,而是主张“自古知兵非好战”,“战”的意涵是“止戈”而非霸凌、掠夺、压迫,穷兵黩武是中华文明始终唾弃的。按照中华文明传统,政治体之间即使偶有冲突,但“和”是常态。“化干戈为玉帛”“和为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秉持的基本价值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内在契合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统一,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辩证地吸纳“资本的文明面”(马克思语)并为我所用,摒弃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工具主义和社会冷漠。人与物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以物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扬弃,也是对人类发展难题的成功破题、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都需要相应的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需要一次思想解放。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是不够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需要协调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不能抛开自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明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百年现代化历程、尤其是经历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洗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今天的中华文化,就其主体而言,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必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体现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也意味着历史的清醒与文化的自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不仅要积极收集中华各民族优秀丰富的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更要注意挖掘、收集和诠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优秀典籍史料,从历史长河中更好地认识中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


(作者简介:邹诗鹏,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鲁绍臣,复旦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图片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