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中国人的第一课,当为艺术课!(上)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10-13 00:28点击数:5792

图片


本文约 2000 字


阅读需要 5 min


开学的第一课到底该讲些什么?恐怕是每一位老师心头的大难题。其实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早就给出了我们答案。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可以说这是古人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礼教是伦理教育,乐教是艺术教育,后者使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出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精神。


中国艺术注重表意,讲究体悟,要求艺术家从事艺术时应向天道学习,认识每种具体事物的本性,建立起道德自觉,增益人生智慧,这一点深刻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在今天仍然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由艺入道


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了具体艺术的一种精神。如果认为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充满艺术精神的文化,这种认识就不够全面。


讲到艺术,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艺术形式。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从音乐上讲,不但有传统音乐,还把外来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变得丰富。
中国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经常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这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道德追求和艺术追求的融通合一。中国人还把艺术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礼乐教化是生活的重要内容。
对于乐教,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主张通过“乐”完成对人格的培养。古人把音乐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音乐是最迅速、最深刻的感人方式,可以移风易俗。
中国历史上把礼乐和刑政放在同等地位。“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和刑政最终的目的完全一样。“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声音的道理跟政教是相通的。
《乐记》辨明了音乐的几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即只知声不知音就跟禽兽一样;第二层是“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即普通人只知道音而不知道乐;第三层是“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君子才能知道乐。《乐记》认为礼和乐相互配合,音乐对人的感受力、震慑力最为强大,即:“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显然,在中国文化中,音乐绝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是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情操,使人们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形式固然重要,但只停留在外在,根本不是乐的本质。孔子也有此类思想,《论语》记载:“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真正的乐教,或者说艺术的精神,是通过外在形式寻求人生最高境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而艺事是其次的。提升人生境界需要由艺入道,同时要用“道”来统摄“艺”。


艺以载道


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主体意识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境界表达,每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应贯彻这种精神。可以说,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有人提出,中国没有艺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或政治意义,而没有凸显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因此,近代以来很多人都在探讨所谓艺术自觉。他们认为,艺术自觉是艺术能够脱离政治,只反映艺术家的个人追求,或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不去管其内容对大众是否有利。这其实是一种误导性错误观点。
很多研究者认为,魏晋时期,中国的艺术才开始进入艺术自觉,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等非常强调狂放、放任。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批人之所以狂妄,很大程度上是为躲避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通过表面的狂妄来保护自己。
他们内心并非真正放任,相反,他们非常重视礼乐规范。譬如,阮籍虽然非常狂放,但教育儿子决不能学习自己的放荡不羁。嵇康虽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在《养生论》中提出,完全放任自己会害了自己。
图片


《竹林七贤》,清代杨柳青年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家们有社会责任,艺术必须要有鲜明的社会伦理内容。每位艺术家都应具备非常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很难说社会风气会被引导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这是非常可怕的。
西方艺术有九成涉及宗教艺术。除去个性张扬的表达,西方还有非常传统的宗教教化。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形式,如果我们抽掉做人道理和人际关系的教化,而仅去学习西方近现代以来所谓张扬个性的表达,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本,失去道德防线,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人们对好的诗篇和散文常评价为“脍炙人口”,因为好的作品不仅辞章华美,更重要的是寓意深刻。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虽然很短,但其中的寓意却非常深刻。通过对牡丹、菊花、莲花的比较,突出了三种花的品格,更凸现了喜爱这三种花的人的不同追求。《岳阳楼记》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这样的名句,不仅辞藻优美,而且含义深刻。对联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描写的是竹子,非常贴切。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人应该像竹子一样,要有节操,就算到了再高的地位,也要虚心,谦逊有礼。
艺术精神就是这样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不能玩物丧志、好恶无节,而应当通过艺术提升修养,提升欣赏趣味、审美境界,进而体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本文节选自楼宇烈先生2023年出版新书《中国的智慧》。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道中华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52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