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一支英雄的部队刀枪入库,扶犁生产,究竟为了什么?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09-27 09:33点击数:4330

图片

本文约 4000 字
阅读需要 10 min


开疆守土,自古就是立国之大事。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无疑是当务之急。
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光接过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也接过了一个近百年有边无防的边境,而西北边疆安全形势尤为严峻。当西北野战军解放了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以后,也接过了其中6700多公里边境线的守卫任务。
这是一段拱卫着整个国家西北的边境线。绵延6700多公里,与9个国家接壤,周边环境之复杂,矛盾之多,斗争之激烈,世所罕见。
这是一块好地方。世界屋脊的屋脊、广阔的大漠森林、苍莽险峻的天山昆仑、风光无限的长河草原、戈壁沙漠、雪域冰川,组成了6000多公里边境上的瑰丽风景和独特环境。但同时,这里偏远封闭,无路无电缺水,生存艰难。
这是一片浸透着鲜血的古战场。这里遍及着自古以来抗外敌、反分裂、争主权、卫尊严的战场和遗迹。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物古迹、依然残存的一座座古城和烽火台遗址,以及大量的史料详实记载,绘就了一幅从张骞出使西域到丝路畅通、从班超收服西域到唐代设安西都护府、从土尔扈特东归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图景。
面对严酷复杂的边境现状,面对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要在百年失守的情况下建立边境守防体系,谈何容易!而这样的边境仅靠百十个连队沿边境线分散驻防,显然既弱小又单薄。如何强边固防?新的老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和难题,都摆在了刚刚解放了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
但历史注定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开新的一页;西北边境也注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强边固防的新时代。

图片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通过技术手段,再现了兵团当年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艰苦创业的场景。(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刚刚赢得和平,开始建设,恢复元气,却又不得不进行了抗美援朝。国家又陷重重困难之中,国计民生举步维艰,国际形势更加险恶,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能给进疆部队的支援和帮助极其有限。而刚刚和平解放的新疆,亟待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消除民族隔阂、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但国民党残余破坏不断、分裂势力活动猖獗、匪患更是此起彼伏,任务艰巨、斗争严酷,加之新疆地广人稀、条件艰苦、供给困难,进疆部队在打仗平叛、剿匪、守边的同时,首当其冲是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一切都得以站稳脚跟为前提。对人民解放军来说,进得来已经完成,打得胜也毫无疑问,但扎下根却面临巨大挑战。新疆地域广阔,经济落后,解放军进疆之初,整个新疆基本没有工业,没有铁路,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交通极为不便。部队所到之处住无房、食缺粮、军马缺饲料。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应对叛匪的四处窜扰,又要巩固地方政权,还要守卫刚刚接管的边境,形势迫使进疆部队必须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打仗平叛剿匪,一边生产自给。作为三五九旅传人的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1949年10月进军新疆,1950年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一年就实现了粮食大部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
边境线的安全需要雄厚的力量守卫,边疆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持久的力量维护,广袤亘古的荒原需要广泛的力量开垦改造,民族杂居的社会也需要深厚的力量融合团结,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更需要先进的文化力量引领……诸多迫切而重大的问题,都在劳武并举的实践中催生着新的思路:一边打仗、一边守边、一边生产,一种全新的屯垦戍边模式。
屯垦戍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也是自古以来解决守卫、建设、稳定边疆的有效手段。
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在乌孙国眩雷(今伊犁河谷)开启屯田先河以后,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沿袭至今,历朝历代不断改进屯田方式,扩大屯田规模,提升屯田效果。
从早期的民屯,逐步形成了军屯、商屯、官屯等多种途径并举的屯垦模式,并建立起有效的政府组织,强化对屯垦事业的有序引导和有力领导,逐步实现了在西北沿边境线纵深、战略要地均有屯田区,基本做到了有军就有屯,军屯相互依靠、同存并进的格局。

历史上,新疆的屯垦事业大致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盛唐时期,先后建有11个屯垦区,遍及南北疆和各战略要地;第二次是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近140年中持续推进;第三次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建立新疆省后,大力倡导屯垦戍边,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和稳定。历史证明,屯垦事业发展好时,不仅边疆巩固、民族团结、国土完整、国家统一,而且丝绸之路繁荣畅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1952年初,朝鲜战局基本稳定后,在新疆军区部队两年实践摸索的基础上,中央开始逐步调整部队守防和屯垦的力量比例。2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出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这是一道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极富文学色彩并饱含激情和诗意的军事命令。这也是一段开启新的屯垦戍边大业大戏的开场诗。
遵照这一命令,新疆部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整编。将所属部队分别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大部分,这一次整编成为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奏。
1953年5月,新疆军区再次整编,进一步扩大屯垦力量,生产部队很快建成农牧团场43个,开垦耕地77.26千公顷。同时还兴办了工业、交通、建筑、商业企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部队生存问题,还影响带动了驻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社会稳定,为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探索了路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正式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军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一声令下,8万多名官兵脱下军装,变身为屯垦戍边的战士。一次性组建了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和4个建筑工程团,1个汽车团和2个汽车营,总人口约17.55万。
10个农业师大都分布在哈密、昌吉、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等沿边境一线,其下属的许多团场和基层连队,则与边防连队比邻而居,使命就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这样,就形成了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有正面、有纵深、有实体的开发、建设、守卫边疆的牢固支撑。
这是有史以来屯垦戍边空前的大气魄、大手笔、大方略!
兵团组建后,在维护边防安全和边疆稳定上马上显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快速稳定了边境地区社会局势,也改变了边防守卫的力量态势。

图片

1960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垦荒芜的戈壁滩。(图片来源:新华网


当然,让一支英雄的部队脱下军装,刀枪入库,扶犁生产,改成生产建设兵团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由野战部队改编成生产建设兵团,对部队来说,也许仅仅是性质和任务的变化;对广大指战员来说,则不仅仅是脱下军装、割舍与部队的情感问题,还意味着再也没有换防回内地的可能了,再也没有转业复员回归故乡的希望了,必将终身留在边疆,扎根边疆。这对于一支从井冈山、鄂豫皖,经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浴血奋战过来的部队,以及英雄的指战员来说,需要有多高的政治觉悟、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出多大的牺牲才能做得到呢?
而对于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特殊贡献,1949年9月底改旗易帜、参加和平起义的数万第二十二兵团的官兵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回归故里的机会,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无怨无悔地留在边疆呢?

图片

军垦战士冲凉理发。(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我曾于本世纪初在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几位原二十二兵团的老兵。是时,他们已年至耄耋,却精神矍铄。
他们对我说,在国民党军队里,很多人是被当作壮丁抓来的,只想当几年兵赶紧回家,根本没有想到要留在边疆。和平起义后加入了解放军,才知道这世上还真有为穷苦人服务的军队。这个军队的很多事情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当官的和当兵的拿一样的津贴、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地窝子”,大家平等相处、亲如兄弟。
过去在国民党军队是被用枪逼着打仗卖命,而这个军队里所有人都争着抢着打仗立功;在剿匪打仗最危险的关头,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垦荒生产最繁重艰苦的时候,党员干部总在第一线;粮食紧缺时,先吃野菜、树皮的一定是党员干部,他们拼死拼活就是为了改善新疆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为了建设边疆,为了强盛国家。他们打心眼里佩服共产党,相信共产党,也热爱这个军队。党让留下,他们就留下了。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宗旨,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以及公而忘私的道德魅力。正是这种魅力,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空前的感召力,做出并实现如此空前规模的屯垦戍边之举,才能让这些从井冈山走来的老红军,从延安走来的老八路,以及浴血西北、剿匪平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功勋卓著的英雄们,不忘初心,永葆本色;才能让刚刚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官兵,也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声令下,毫无怨言,脱下戎装、惜别军营;才能让他们自兵团建立以来,舍下故土,扎根边疆,无怨无悔地成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第一代开发建设边疆的垦荒人,成为维护边疆稳定、捍卫国家统一、保卫边境安全的永远不会撤离的中坚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立志献身边疆建设的热血青年提供了报效国家、建设边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复员转业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走向边疆,加入兵团行列,投身建设、保卫边疆的热潮之中。
到1966年初,兵团人口已达148.5万多,建成农牧团场158个,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建设发展、确保边防安全的有生力量。

图片

军垦之城石河子市一瞥。(闫会作 供图)

兵团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经济建设上,兵团建起了纺织厂、钢铁厂、发电厂,以及化工、机械制造、被服、皮革加工制造等基本工业体系,填补了新疆工业的空白,带动了新疆工业化的发展;在教育卫生上,兵团建成的八一农学院、卫生学校、各地中小学、医院等,极大地改善了边疆教育卫生条件;而随着兵团团场分布建立的公共交通、物资供销、邮政通讯网络,也逐步拉近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兵团以集团的力量、军事化的强度,很快在大漠荒原上建立起了上百个农牧团场,开垦了100多万亩土地,加快了新疆机械化农业的步伐。
时至今日,兵团已发展成有30多个民族、300多万人口,共有14个师、2所大学、1所农垦科学院,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规模宏大的行政实体。这些团场、单位、公司的园区,如同镶嵌在新疆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独特又迷人。这不仅是一支巨大的带动发展的力量,也是一支永久的维护稳定的力量,更是一支强大的确保边境安全的力量。
从解放初期抽调有经验的干部参加地方土改,帮助新疆各族群众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到不同时期抽调技术骨干,加强科普,指导各族群众生产,培训农技人员,促进提高了新疆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建设兵团接续奋斗。而且,在长期的防暴制乱、反恐维稳和抗击自然灾害,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兵团始终发挥了就地就近、快速反应,先期到位、稳定局势的特殊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不断地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边疆稳定、发展、繁荣中的“稳定器”“大熔炉”和“示范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