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弘扬兵团精神让兵团事业薪火相传|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10-12 00:11点击数:4898
图片


图片


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师185团职工马军武(右)在巡逻途中。(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71年前,毛泽东写下诗句,对喜获和平解放、重焕生机的新疆大地激情展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亟待发展。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开始将主要力量投入生产建设之中。

“我们要在此开天辟地,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1950年初,王震将军立下誓言,带领广大将士开出了军垦第一犁。

1952年,毛泽东对新疆10多万官兵发布就地转业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收到电文,广大官兵热血沸腾,积极响应。他们把有限的耕地留给新疆各族群众,自己动手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垦荒。起初,在盐碱化十分严重的土地上,加之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侵害,一亩地播下37斤种子,只收了9斤麦子。但这没有熄灭广大官兵的斗志,为了让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希望,大家开始了艰辛摸索。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万余名驻疆将士脱下军装,从此成为军垦战士。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也纷纷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

兵团初创时,面对的是“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的戈壁荒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军垦战士喝苦咸水,住地窝子,开荒造田,白手起家,终于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产出了第一块方糖,从无到有建起一个个农牧团场,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创造了人类改造戈壁沙漠的奇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所在的石河子市,起初是一片戈壁荒滩,只有几家车马店和卖馕人家,很快崛起为兵团人自己选址、规划、建造的第一座城市。今天的石河子市,是全国最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地之一,也是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2%的“沙漠绿洲”,享有“戈壁明珠”的美名。

在石河子市建设带动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建起一大批环境优美、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城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不仅成为新疆工业的重要奠基者,更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

在艰辛付出、开拓进取中收获丰硕成果。兵团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兵团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一代代接续奋斗的优良作风。

“当年没有现在那么多先进的生产工具,挖渠开荒都是肩挑背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老军垦人杨飞鹏回忆,兵团成立初期,做饭没有油和柴,大家就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凑合吃,冬季还要从外地运大白菜和萝卜。“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围着火炉剥棉桃”,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块当枕头,芦苇当被窝。”“军垦第一连”老连长胡有才说,“心向祖国,建设边疆,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上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兵团六师,在位于中蒙边界的北塔山牧场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她长年骑马行走在艰苦荒凉的牧区,为牧民送医送药,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实现两次技术革命,助力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涌现出一批批先进人物:在边境线上巡逻50多年,被誉为“边境线上活界碑”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祖孙四代接力守护边境线的王传德一家;追随父亲足迹,在兵团海拔最高的边境连队巡逻护边的刘前东;以哨所为家,20多年来坚持在边境线上护边、护水、护林的马军武……

在“西北边境第一团”兵团十师一八五团一连陈列室门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是广大兵团职工群众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生动体现。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兵团成立60年来,广大干部职工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战略作用。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的贺信指出,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推进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体制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从机关到基层团场、连队,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干部、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源源不断投身新时期兵团事业,汇聚成维稳戍边钢铁长城的新生力量。

“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兵团精神不仅是兵团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前辈铸就的宝贵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9月14日05版,执笔:闫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