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巴东纤夫:号子一喊响云霄 船歌赶浪过峡江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10-13 00:33点击数:10535

在长江三峡神农溪边,有一群纤夫,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江畔,穿险滩、过峡谷、冒严寒、顶酷暑,喊着号子、流着汗水,演绎出独特的纤夫文化。“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在神农溪雄奇险秀的峡谷里,和着奔腾的浪花,一声声高亢激昂的纤夫号子百转千回。



图片


巴东县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景区的纤夫动态雕塑群,名为“纤夫拉纤”。



图片

“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浪里不归家”


神农溪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与巫峡之间,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各族人民的母亲河,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相传炎帝神农氏曾来此地采集药物,并顺着这条溪水下长江,故得名。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两岸山峰紧束、绝壁峭耸,溪水在刀削般的峡壁间冲撞,湍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60余处。


图片

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湍急的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60余处。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纤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机械动力船发明之前,行船靠木船,动力靠人力,纤夫拉纤就是行船的主要动力之一。千百年来,神农溪两岸的土特产以及当地人的日常用品,几乎全靠纤夫用神农溪一带所独有的原始交通工具——“豌豆角”木舟运出拉进。由于神农溪滩多水浅,犹如陆地行舟,上滩需纤夫合力拉纤而上。就是在顺水下滩时,如遇小水过浅滩,纤夫也要竞相下水推船或“背船”过滩;如遇中水,则要纤夫倒拉纤限制船速,当地称之为“倒牵牛”,以防触礁。


历史上,由于三峡一带地势崎岖、交通闭塞,虽有陆路通往四川、重庆和湖北的其他地方,但行走周期长,无法运输大规模的商贸产品。因此,互通物资往来,选择走水路是最佳途径。尽管水路滩多浪急,外地客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水道、选择纤夫。运输船顺溪入江,上达重庆,下通武汉。在运出芝麻、黄豆、桐油、木梓、药材和捎回杂货等物资的同时,也推介了本地文化,同时带回其他地区的文化。至今,在巴东县坪阳坝镇流传的山(民)歌中,仍有不少江浙湖广的音乐元素。在上川下广的纤夫中,有不少人会哼唱从外地学来的戏曲,如川剧、楚剧、汉剧、花鼓戏等。


“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浪里不归家。”踩着1亿年前的海底、1万年前的河床、1000年前的栈道、数百年前的鹅卵石,纤夫们一队队、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逆水而行、向水而歌。


图片

独具特色的纤夫文化


千百年来,巴东纤夫在拉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图片

在机械动力船发明之前,纤夫拉纤是巴东地区行船的主要动力之一。


裸体拉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巴东纤夫一直是赤裸着身子拉纤,这是由其劳动性质决定的。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过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农家手工纺织的土布,用麻或棉织成,衣服被打湿后裹在身上又重又硬,行动不便,摩擦久了对皮肤有伤害,也容易生病。此外,纤夫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峡谷和急流险滩中,几乎与外界隔绝。因此,对于巴东纤夫来说,裸纤是最佳的选择。后来,随着神农溪沿岸交通状况的改变、游客的增多,上世纪80年代,纤夫们才逐渐结束了裸纤。


结草为鞋。由于纤夫行走在乱石堆里,脚掌受不了,习惯穿草鞋。草鞋用稻草编织而成,编织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子,形状像手掌一样,固定在板凳上。纤夫们“扎水”时(河里涨大水不能行船),就编织草鞋。山上的农民清闲时也打草鞋卖给纤夫。有句农谚说:“早下好砍柴,晚下打草鞋”,意思是说变天下雨,雨下得早不会下得太久,可以放心上山去砍柴;如果雨下得晚就会下很长时间,不能出坡,干脆就在家里打草鞋。


纤夫号子。流传于巴东县境内的“长江峡江号子”,亦称“纤夫号子”或“船工号子”,是长江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截至目前,巴东纤夫和号子出现的时间不详。或许,有了长江流域的高山峡谷,有了“豌豆角”木舟,就有了纤夫和号子。纤夫号子高亢铿锵、急促有力、节奏紧凑,衬词多于唱词,由“拖扛”“出艄”“捉缆”“推桡”“摇橹”“掌力”“唤风”“拉纤”等号子组成。


图片

巴东纤夫的精神特质


巴东纤夫在长期拉纤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


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拉纤是集体聚力的行动,需要人人竭尽全力。船行急流险滩时,纤夫必须和着拉纤号子的节拍,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奋力向前。“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船上险滩使劲拉,一人偷懒大家骂”。如果大家不尽力,一股浪头或许会把船“打倒退”或者把船“打驰了”(偏离航线,有翻船的危险),重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正是这种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的拉纤环境,塑造了纤夫们团结协作、负重前行,急流险滩不松劲、越是困难心越齐的团队精神。


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急流险滩拉纤,靠的是闯劲和拼劲。面对波诡云谲的险滩、一泻千里的急流、震耳欲聋的惊涛,没有一种勇气和无畏精神难以前行。因此,拉纤行船锻造了纤夫临危不惧、遇险不慌、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纤夫们需屈身用力,或用手足攀附滩边岩石,逐寸而进。“哟—嗬—嗬,脚下是滩哟,哟—嗬—嗬,不看那天,哟—嗬—嗬,一声号子一身胆,哟—嗬—嗬,蛟龙那个过险滩,哟—嗬—嗬”,不惧危险的号子声响彻云霄。


坚忍不拔的不屈精神。巴东县境内的江河,滩多水急,逆水拉纤是纤夫生命意志与恶劣环境的较量。千百年来,沿江两岸无数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一道道纤绳磨砺出来的深深纤痕,记录着纤夫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不屈精神。


豁达洒脱的苦乐精神。纤夫们自有苦乐法则,在苦中寻找欢乐。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却常常面露喜悦之色,甚至引吭高歌,互相唱和。“这山高来那山高,大浪打来摇几摇,山歌不唱心不开哟,号子一声水涨潮。”深山峡谷中,号子、山歌和爽朗的笑声一起回荡,拉纤的“苦”消融在放达洒脱的喜乐精神之中。


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巴东县境内虽多崇山峻岭,然而巴东人并不封闭,有着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这主要得益于水路与外界相连,得益于纤夫搭起的交流桥梁。正是在这种影响带动下,巴东逐渐形成豪爽大气、热情好客的地域人文气质。


巴东纤夫的精神特质是特定地域的民族精神气质的反映,是巴东人民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代代纤夫和传唱下来的纤夫号子,就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如今,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相继贯通,纤夫的故事已留在巴东人的记忆里。


近年来,巴东县积极利用纤夫文化发展旅游业。2009年以来,巴东县连续多年举办长江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该旅游节已成为集文旅主题活动、旅游考察、项目签约、创意营销等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2011年,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将拉纤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表演项目。在纤夫文化走廊,坐上“豌豆角”木舟,传统的纤夫拉纤成为游客体验的项目之一。该项目为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图片由巴东县民宗局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