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包钢精神文化系列故事 || 脱袄勘测
来源:昆区统战发布时间:2024-12-28 18:31点击数:371
图片



图片


脱袄勘测

图片

1953年初夏,勘察队来到塞外草原,担负起勘察包钢厂址的光荣任务。一到包头,他们顾不上休息,便安营扎寨,做起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7月8日,第一个厂址选勘钻井在万水泉村正式开钻,紧接着,宋家壕、乌梁素海、磴口、白云鄂博等地的选勘工作也陆续展开。
当时的包头有三多:风沙多、野狼多、黄羊多。春季,狂风大作,黄沙蔽日,对面看不见人,有时连帐篷也被吹翻,早晨起来,被子上落下厚厚一层土。冬天,冰雪严寒,风沙弥漫。11月,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用手一摸铁管,手上的皮肤就会被粘掉一块,同志们忍着痛,戴上手套继续干。
挖探井的工人用力挥舞着铁镐,镐头落到地上却只能凿出几个小白点,镐把折断了,虎口震裂了,大家也毫不叫苦,依然卖力地挖着、刨着。好不容易挖过了冻土层,狂风卷着沙石扑来,打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脖子就象被什么东西卡住似的,待风稍停,睁开眼一看,探井已被砂石淤平!
面对风沙,队员们豪迈地喊出:“宁叫砂石打我们,不让风沙再淤井,大家脱下皮袄挡住井口继续挖!”井上狂风怒吼,寒气逼人,只着单衣的同志冻得牙齿咯咯响,井下的同志抢抓时间,挥汗如雨,顽强地向8米、10米、20米进军。
那时使用的都是手摇钻机,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很大,但是大家依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每台钻机6、7个人负责,5、6米的深井一天能挖2、3个。由于缺少交通工具,往来运送钻机都是肩扛手抬,大家每天还要背上沉重的仪器行进几十里。
天好天坏一样干,刮风下雨不休息,队员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披星戴月、日夜鏖战,东自土默川,西到乌梁素海,南起黄河两岸,北至大青山内外,在方圆数百里的原野上,到处都留下了队员们深深的足迹。
与风雪严寒搏斗了四个月,终于传出了胜利的捷报。到年底,全队共完成572个点位的钻探任务,探明了烧结、炼铁、炼钢等厂的地质资料,经过土工试验,综合分析,证明勘测区内完全适合包钢厂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