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来源:统战新语发布时间:2023-10-28 21:07点击数:20639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一家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国旗挂遍走过的每一条路,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承诺。

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玉麦乡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杜鹃花从南开到北,山下是花的海洋,山上却只长枝干不开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松萝随风飘扬。这里一年到头只有两个季节,半年雪,半年雨,一年260多天的雨雪天气让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青稞只长苗不结穗,土豆只有拇指大,水草太丰美,羊蹄子会泡坏,所以这里的牧民只养牦牛犏牛不养羊。玉麦乡虽然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却隔着几座大山,几乎成为边陲孤岛。

1960年,党和政府的工作组来到玉麦河谷,讲山外的变化,教村民识字,还建议桑杰曲巴担任乡长。一开始桑杰曲巴还不明白“乡长”是什么意思。工作组告诉他,乡长就是为全乡人民办事的,同时强调,乡长责任重大,国土也需要乡长带着牧民一起来守护。桑杰曲巴问,“国土”又是啥?工作组说,国土就是咱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哪一座雪山,哪一个牧场,都不能丢失。从此,正值壮年的桑杰曲巴记住了国土就是家园,是不能丢失的最宝贵的东西。玉麦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就这样雄赳赳地站立在了玉麦的森林与雪山之间。

日拉山的冬天,冰雪能淹没牦牛的脊背。每年大雪封山之前,玉麦人要花上10多天时间,翻越这座雪山,跨过陡峭的山谷,穿越沼泽森林,把羊毛、酥油、奶渣、竹编运出去,换回青稞、盐巴、土豆、砖茶、火柴。整个冬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山外人进不了玉麦,玉麦人也出不去大山。后来,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党和政府在日拉山另一侧的曲桑村,给玉麦人盖起了新房,发了粮食和牲畜,人们纷纷搬进了曲桑村。起初,桑杰曲巴一家也跟着搬了过去。曲桑村的生活虽然惬意,桑杰曲巴的心里却始终牵挂着玉麦。桑杰曲巴对家人说,必须得有人在,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最后,桑杰曲巴一家决定回到玉麦。

独自一家住在大山深处,见不到国旗,桑杰曲巴感到心里不踏实。到哪里找国旗呢?来到县城后,桑杰曲巴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想办法,猛一抬头,看到县委大院的上空,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他停住脚步,心想,国旗是布做的,可以自己做。孩子们见阿爸回来,以为鼓鼓囊囊的包里的布料是用来缝制衣服的,围着火塘高兴地跑来跑去,可是阿爸最后却剪出了一大四小5颗黄色星星,又将星星缝在红布上。阿爸严肃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就是那一次,卓嘎和央宗两姐妹第一次见到了五星红旗,懵懂地知道了国旗的意义。

那一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桑杰曲巴家的屋顶上。后来,去山外开会,领导问有没有要解决的困难,桑杰曲巴说,那就送我一面国旗吧。他渐渐地得到了很多面五星红旗。他把这些国旗插在近处的放牧点上,插在高高的山头,插在路边的高山松上……看着这些旗帜,桑杰曲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力量。

玉麦乡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没有医生,不通公路。空阔的玉麦林莽间,只有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山外人把这里称为“三人乡”,乡政府就设在桑杰曲巴的家里。日子再苦,定期巡山是桑杰曲巴雷打不动的工作。一袋熟土豆,一把开山刀,就是巡山的全部装备。白天,用刀劈开密不透风的荆棘和灌木,在青苔泥泞的林间冒雨穿行;夜晚,在石缝树洞里躲避野兽。饿了吃点土豆,渴了掬一捧溪水,累了靠在树下休息。每次巡山前,桑杰曲巴总要叮嘱姐妹俩,两天就能回来,如果第三天还没回来,赶紧出山去曲桑报信。巡山路上,桑杰曲巴检查着自己以前楔下的木桩、挂上的国旗、刻下的文字。木桩如果被人拔掉了,他就重新楔上。国旗不见了,他就再次挂上。

桑杰曲巴巡山或者外出开会换粮食的时候,会让猎犬“支莫”和藏獒“雷索”陪伴姐妹俩。一旦听到外面有动静,“支莫”与“雷索”就会吼叫起来,姐妹俩感到特别害怕,盼望着阿爸赶快回家。有一次,她们对阿爸说,搬出去吧,搬出去就能看见人了,就有人说话了。阿爸说,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不能走。央宗说,国家的土地就让国家的人来守吧。阿爸说,我们就是国家的人啊,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我们的人了。

图片

玉麦的巡山路

从那时起,两姐妹渐渐明白:“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长大后,卓嘎、央宗姐妹也开始巡山。玉麦的雨季,见不到太阳,蚊虫多,有时候还会遭遇泥石流。瘦弱的少女没有畏惧,赶着百余头牦牛,走过玉麦1000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密林,一路上悬挂鲜艳的国旗。“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卓嘎逐渐成为玉麦乡的活地图,玉麦有多少个通道、多少座山口,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甚至卫星都探测不清楚的地方,她却能描述得很准确,解放军官兵有时也会来向她请教。

1988年,卓嘎接替父亲当了乡长,央宗担任副乡长兼妇女主任。1996年7月,面对鲜红的党旗,卓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说:“阿爸说,是党领导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让我们有了土地。我们巡边放牧,就是要报答党的恩情,就是要为国家尽一份职责。”后来,央宗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一位叫巴桑的青年来到玉麦。憨厚的巴桑不但是放牧的好手,还赢得了卓嘎的芳心,最后与卓嘎走到了一起,3个女儿也相继出生。有了巴桑的加入,玉麦乡的巡逻队伍壮大了。

1994年,西藏自治区组织相关部门,对玉麦乡的居住条件、配套设施进行考察调研,精心选择了新的乡址,提出了扩建方案。搬到新乡址以后,桑杰曲巴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乡终于结束了34年只有一家人的历史。桑杰曲巴在有生之年看到玉麦河谷人口的增加,放牧巡山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心情格外高兴。

2001年9月,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桑杰曲巴高兴地给这个“铁牦牛”献上了哈达。沿着这条公路,他去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拉萨。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在大雪纷飞中,安详地离开了坚守一生的土地。临终前,他把全乡人叫到床前,对大家说,不要因为玉麦苦就离开这里,这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国家的土地,一定要看好守好。

2011年,新的玉麦乡政府成立,卓嘎、央宗姐妹分别从乡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边防派出所进驻玉麦,军警民共同守边固土成为现实。

图片

2021年拍摄的玉麦新貌

进入新时代,玉麦乡发展更加日新月异。一条崭新的公路从山外一直修到村里,将玉麦与外面的世界连得更紧,从村里到县城只需4个小时左右车程。2016年全乡人口增至9户32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2020年全乡人口增加到67户234人。家家户户住上了装配式小楼,村里的旅游、家庭民宿发展势头良好,卓嘎带头将自家房屋作为玉麦旅游的展示窗口。

图片

新修建的玉麦民居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妹妹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就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

卓嘎、央宗同志:

你们好!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十九大刚刚召开,党将带领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

2017年10月28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8年,卓嘎、央宗姐妹俩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以表彰她们半个多世纪以牧带巡、爱国守边、守护祖国神圣领土的事迹。2021年6月29日,卓嘎又荣获“七一勋章”,更多人知道了卓嘎、央宗一家人的感人故事与可贵精神。

令卓嘎和央宗倍感欣慰的是,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的第一位大学生,2018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找到一份高山滑雪教练工作。阿妈央宗给他打电话说,难道你忘了波啦(爷爷)临终前的话吗?爷爷的话,索朗顿珠当然不会忘。他立即回藏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成为玉麦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索朗顿珠表示,波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作为玉麦人的后代,会继承波啦的遗愿,守好祖国的边疆,建设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