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大力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23-09-29 14:28点击数:4285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大力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从认知、情感、行动三个维度推动以网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让互联网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以网育人,凝聚共识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全媒体时代舆论场新阵地。各主流网络平台应做好运营更新,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使正向内容全方位、近距离、多角度触达受众,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要注重“漫灌”,推动“同源投屏”的全平台传播。大众传媒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关注度。互联网24小时“在线”,使“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成为现实。网络媒介泛在化导致少量有用信息被海量冗余信息吞噬,因此,“刷存在感”才能部分提升被看见的几率,而传播力正是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前提。就效率角度而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力且有效。基于此,要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内容供给,采用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直播、H5等各种形态,反复宣讲,推动优质内容全平台同步更新,让“单一来源投屏”形成刷屏态势,有效地制造热点、提升关注度。需要注意的是,面对高速膨胀的信息源和即时高效的传播速度,要坚持内容建设与信息监管“两手抓”,既要及时发布导向正确的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宣讲党的精神、阐释党的民族政策,又要敢于发声亮剑,对失实、错误言论在第一时间予以坚决有力的批驳,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另一方面,要加强“滴灌”,实现“因材施教”的垂直式传播。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改写了新闻供需关系,网络资讯呈爆炸式增长时,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资源。细分受众、精准投放、满足受众需要的内容,才能提高吸引力。因此,要紧密结合互联网传播特性,着眼于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群体阅读习惯及个性化需求,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讲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壮大主流舆论力量,引导广大网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破解时间线、兴趣标签、算法推荐、“信息茧房”等导致某一类账户或某一类作品不能有效触达的困局,可利用话题、置顶、加精、头条、首页、大图等平台功能,实现“议程设置”。也可申请平台官转、热门等资源扶持,增加曝光度。需要注意的是,视频是扩大自然触达范围的最佳形式。要突出可视化,增强可读性,制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媒体作品,培育形成粉丝群,打造热门IP,通过热搜、打榜、粉丝群、超级话题等方式实现“霸屏”,让主旋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实现预设的“信息增量”。


以情动人,激发共鸣

媒介影响力来自于将“另一种媒介”变成它的“内容”,譬如电影、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制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读者(观众)迁移到“另一个世界”中去。故事具有的强代入感,能让受众感同身受、唤醒共情。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一方面,要“在线”,兴趣让人可见。互动是互联网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看似每秒都在“上新”,“解渴”的爆款作品却寥寥可数,没有互动的触达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网络传播打破了口头表达和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告别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但是隔着屏幕无法将传播者或受众具象化,其匿名性、间接性也衍生出更多不确定性。传播者的“不在场”,选择权的回归,使受众拥有更多自主权。如果内容不够有趣或有料,就会出现用户名在线、用户却不在场的情况。要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方式,叙事语言和呈现方式要活泼、有趣、接地气,具有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以有效延长播放(阅读)时长,降低跳出率,实现用户名和用户都“在线”。


另一方面,要“在看”,分享是一种态度。媒体内容很大程度是依靠受众的积极参与完成的。优质的内容往往会优先激活转载、评论等互动机制,以及“在看”“点赞”“打赏”等赞赏机制。互动、赞赏都会被呈现给其他受众,形成口碑,网络平台也会基于受众互动、赞赏等反馈,给予引流推荐,而有效互动还会发掘出更多生动鲜活的素材或线索。从这个意义来讲,互动运营与内容建设同等重要。要摒弃“自说自话”模式,向“共建共享”模式转型,通过刊登网友投稿、精选优质互动言论等多种“宠粉”形式,与网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成二次传播,弘扬正能量。


以文化人,互嵌共建

媒介作为转换器,可以将各种形态的知识详细表现出来。当前,网络媒介已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发挥好网络媒介的转换器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共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要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故事,以此为素材创作适合在网络传播推广的优质文艺作品,用身边事诠释家国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于润物无声中凝聚力量,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型塑功能。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内容输出和互动运营,引导网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另一方面,要促进共铸。交流信息,是网络媒体的核心功能。要有效发挥网络即时性、互动性强等优势,突出宣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宣传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网络空间营造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网络论坛、社群的出现,为网民搭建了能够提供丰富内容、便捷途径、打破时空限制的交流场所。要重视网络社区、社群的建设与运营,通过在线分享、交流,团结更多人加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行列。在抓好线上教育的同时,要抓好线下教育,建设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