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辽代装饰纹样: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鲜活例证|三交史话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23-09-29 15:18点击数:3925


契丹始兴松漠之间,自4世纪以来活跃于北方地区。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朝建立后,与周边各民族交往频繁,形成了多元融汇的社会文化面貌。


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尘封千年的辽代文物重获生机,展示辽代社会真颜。众多文物上精致的装饰纹样,既反映出辽代审美旨趣,又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图片

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来源:内蒙古文旅厅


龙凤纹:

中华文化经典符号


赤峰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辽代浮雕龙凤纹石棺盖,白砂岩质,正面半浮雕团龙、团凤各一组。空间饰祥云纹。团龙纹为双龙戏珠形制,龙首高昂,双目圆睁,爪舞牙张,龙须上扬,飘逸矫健,身躯卷曲如钩,头向相对,争夺一火焰珠。双凤作展翅飞舞状,头、冠、颈、翅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双双比翼穿云。以龙凤纹饰装饰石棺,当源自辽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龙凤崇拜。


图片

辽代金花龙凤纹银奁,盖缘浮雕行龙戏珠纹。 新华社发


此外,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发现的辽代陈国公主墓,也出土了大量龙凤纹装饰的随葬品,这些质地贵重、装饰精美的文物,凸显了墓主尊贵的身份。如,金花银奁盖顶上浅浮雕錾刻的行龙戏珠纹,龙首双角,颈后鬃毛,须翼灵动,身形卷曲,麟纹遍布,生动形象且刻画细腻。行龙头尾间刻火焰宝珠,两侧饰有如意云纹,飘逸灵动。墓主所用物品多饰凤纹,足下着錾花银靴、头下枕錾花银枕,饰有成对飞凤,昂首展翅,云纹缠绕,线条流畅。可见,龙凤纹饰在辽代社会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带有与中原王朝一致的政治含义。


在辽代,龙凤纹饰不仅见于棺木、金银饰品,也是丝织品最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这些被彩云和瑞气托举的龙凤,姿态优美,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祥和福瑞的期盼。


龙凤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龙凤纹饰是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而地处北方的赤峰地区早在远古时期也出现了对龙凤的崇拜,如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及陶凤杯。契丹人对龙凤图案的广泛使用,既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承继,也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认同。


摩羯纹:

鱼龙幻化的美好意蕴


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了一只鎏金银碗,碗底镌刻金色弧圈状动物纹:龙头鱼身,卷鼻利齿,长舌吐露;鱼身肋生双翼,尾鳍盘曲高卷。这是唐宋时期普遍流行的摩羯纹。事实上,摩羯纹是辽代社会的时尚元素,广泛融入日常生活,常被运用于衣服、饰品、器物中,具有祈福、祝愿的意义。


图片

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摩羯纹金花银碗。 图片来源:内蒙古博物院


摩羯纹随佛教传入中国,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其形象经历了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流行于印度和中亚地区的摩羯鱼本无翅膀,唐初的摩羯形象维持了这一特征。中晚唐之后,出现了带角龙首、鼓目圆睁、大嘴利齿、双翼鲤鱼身的摩羯形象,这一形象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鱼龙幻化的文化要素。北宋时期,摩羯龙头刻画愈加生动形象,鱼身加足,更具中华文化特色。唐宋时期的纹饰风格对辽代影响深刻,辽代的摩羯形象基本继承了唐代鱼龙形摩羯纹形态,并呈现出龙元素逐渐加强的特征,表现出与中原摩羯纹装饰风格的趋同。


由此可见,辽代社会流行摩羯纹,既蕴含了中华鱼龙文化的祥瑞象征意义,又深受唐风宋韵装饰纹样风格的影响。辽人追随唐宋脚步,将这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广泛运用在各种装饰之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栩栩如生的摩羯纹,正是辽代社会多元融汇的文化风尚的真实反映。

  

卷云火焰宝珠纹:

历久弥新的吉祥寓意


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1号辽墓的甬道拱门顶部两侧,彩绘有一组卷云托举火焰宝珠图案。图案呈对称分布,卷云以墨线勾勒轮廓,多重墨线由外向内螺旋卷曲,形成层叠状云头、云尾,两者大致居于同一水平线上,呈两朵云头相对、云尾横向延伸形态。墨线勾勒,内填蓝、绿、黑彩,由深及浅,层次分明。两朵卷云上托火焰宝珠,宝珠内满绘浅绿三瓣花形纹样。这种由卷云纹和火焰宝珠纹组成的复合纹饰,是辽代社会非常普遍的装饰图案。


卷云火焰宝珠纹样中的卷云纹,一般指以“C”或“S”形卷曲为基本形态的纹饰。考古学研究表明,至迟到新石器时代,“C”或“S”形卷曲纹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形态的陶器装饰纹饰,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该纹饰在赤峰地区也有发现,如,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典型的“C”形卷曲纹饰。


自商周时代以来,云纹成为中原地区常见的装饰组合纹样,造型上凸显了不同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以朵云纹或如意云纹为主。宋代的云纹造型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朵云纹”,图案波折曲线增加,云头部分变化增多,出现了卷向两边的云头、三个向内卷曲的小云头、灵芝头状云头等样式,云纹造型也根据装饰的内容与材质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在中原流行的卷草纹、牡丹纹、云纹等,也受到北方游牧社会的喜爱。考古资料表明,辽代墓葬壁画中使用的云纹多为辅助类纹饰,造型基本上以唐以来流行的朵云纹为骨架,通过增加旁附云头或者波折曲线形成规模更大、形态更复杂的云纹图案。如宝山1号辽墓中,穹隆顶壁画上绘有双头朵云纹、卷云纹,东壁壁画《降真图》中有多朵云组合的片云等。


图片
东壁壁画《降真图》(局部)。图片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火焰宝珠纹随佛教传入中国,隋唐之后,被装饰在墓室、葬具及墓志的正面或出入口处,象征光明。辽代墓葬中的火焰宝珠纹也遵循了类似的规律,如敖汉旗北三家1号辽墓中,将火焰宝珠纹绘于券顶。


辽代的宝珠纹,除继承了隋唐以来尖型火焰宝珠纹造型外,还跟其他纹饰组合在一起。如,与卷云纹结合组成卷云火焰宝珠纹,与龙凤纹组成龙戏火焰宝珠纹、凤戏火焰宝珠纹等。卷云托火焰宝珠纹是由卷云纹和火焰宝珠纹组成的复合纹饰,形式上有双朵云托火焰珠、多朵云托火焰珠、多朵云配多火焰珠等,造型丰富,姿态绚烂,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立足时代特征的创造。


图片

辽代镂空凤鸟纹金冠,冠正面居中錾刻火焰宝珠、两侧有两只展翅鸣叫的凤鸟和祥云纹饰。 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卷草纹、牡丹纹、瑞兽纹等中原地区广为流行的经典纹饰,在辽代社会得到了普遍的施用。辽代的装饰纹样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鲜活例证。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