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中国待遇最高的教师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道中华发布时间:2023-09-18 00:23点击数:3626

图片

本文约 2300 字

阅读需要 6 min

说起这个人,人们往往想到他是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事实上,他还是中国从古到今待遇最高的教师。
他生前,就有多位诸侯向其询问治国之道,并给以很高的礼遇,《史记》甚至记载楚昭王一度打算封给他方圆七百里之地。
他死后,备受历代王朝尊崇,各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对其极其推崇,后代也因他奉祀受封。
直到现在,他仍被视为最重要的中国文化形象大使之一,在国际上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你当然知道,这个人就是孔子。周游列国、修订六礼,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

孔子的生前身后名


从《史记》《论语》等典籍的记载来看,孔子一生基本都处在“不差钱”的状态,要不也不能实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各地执政者多次馈赠或资助孔子,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享受过“粟六万”的俸禄待遇。齐景公一度打算“以尼溪田封孔子”,楚昭王一度打算“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虽然在大臣劝阻下齐景公、楚昭王封地的想法未能实现,但可想而知给孔子的其他赏赐、馈赠也少不了。
孔子也并非一直被礼遇。比如,他曾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但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被嫉妒,或观点不被认可,并不是说他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比如在陈蔡之间被困那次,起因就是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后有人嫉妒孔子,最后也是楚昭王出动军队将孔子接到了楚国。

图片

电影《孔子》剧照。

事实上,在孔子“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后,已经有鲁国大夫在死前叮嘱儿子,要以孔子为师;在他而立之年,齐景公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之后,孔子前往洛阳学习周礼,鲁昭公还送给他一辆车、两匹马。在孔子将近耳顺之年时,卫灵公听说他来卫国了,还特意出城到郊外迎接。
孔子逝世后,逐渐被尊为“先师”“至圣”。上门吊唁的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据传,鲁国世世代代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孔门弟子和鲁国人陆续前往移居其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孔里”由此得名。

图片

北京孔庙中的孔子塑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孔子的故居及弟子们的居处也陆续改为收藏孔子遗物的庙堂。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朝廷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开启了历代为孔子上尊号的历史。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在前往孔子墓前拜谒之前,还考虑过给孔子追谥帝号。不过因有大臣说与礼制不合而封为“玄圣文宣王”。
1146年,西夏仁宗封孔子为“文宣帝”。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武帝以圣旨的形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全国性政权对孔子最尊崇的封号。当时全国各路、府、州、县文庙学宫都立了“至圣加号诏”碑,至今多地都有该碑留存。

图片

现存苏州的诏书加封大成碑。

封号的背后还有相应的待遇。宋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赐祭田3万亩。后来祭田不断增加,如明朝洪武年间又赐田60万亩。孔府土地最多时曾达到百万亩之多。
孔子的后裔也多次受封。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路过山东时以太牢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嗣)君”,此为孔子后裔以专主奉祀受封之始。后来孔氏开始世袭爵位以奉祀,之后基本上封爵不断。而且在宗子一度因北方多有战乱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朝廷还专门下诏“搜举鲁国之族,以为奉圣后”,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朝代更迭中,世袭的封号也多有变化,其中以“衍圣公”传承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自宋至民国延续800多年,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衍圣公”多享受一品待遇。

孔子为什么能在各个时代都备受尊崇?


孔子的声名历千年而不堕,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孔子对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孔子开启了大规模教书育人的先河。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能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先进的理念,在收取“束脩”之后就不再向学生收取学费,有时还资助困难的学生。这就使得下层民众也有机会受到系统的教育,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提出了学思行结合等诸多至今看来仍然有相当价值的教育方法。正是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达到七十二人。这些弟子成为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积极传播者,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从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众弟子的加封中也能看出。
司马迁在《史记》中援引《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评价孔子,将《孔子世家》排在三十世家的第十七位,将《仲尼弟子列传》排在七十列传的第七。以布衣之身入本为列国诸侯设置的“世家”,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体现了作为史家的司马迁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推崇,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力。
二是孔子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诸子百家或以求谒君主为主业,或以超脱世事为乐途。孔子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重振礼乐为己任,整理古籍,编纂史书,并创立了以提倡“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学,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朝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上,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三是孔子创建了一套有利于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学说。

应当看到,主张“和合”和“仁义礼智信”的孔子学说,有利于形成和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气质等的塑造提供了精神引领。在当下,孔子学说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而且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结语


历史上对孔子的尊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华文明的尊崇。我们在教师节纪念孔子,不是为了重现那万世荣光,而是勉励教师,若真正做到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便会被人民、历史铭记。
孔子在受困时,尚能做到“讲诵弦歌不衰”。我们生活在繁荣稳定程度远远超出孔子想象的当代中国,更有条件“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王奇昌,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