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行走北疆 沿途感悟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
来源:统战新语发布时间:2024-09-21 22:52点击数:2928

从高空俯瞰,位于鄂尔多斯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像一片深蓝色的海面,覆盖于库布其沙漠上。每年,这个项目可以发“绿电”20亿度,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

  从沙漠里的光伏电站到草原上的智慧牧场,从包钢一号炉到硅片生产线……近日,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统战新语”走进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

  行走在这片土地,时刻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经济脉搏。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简单的词句,而是推动沙漠变绿、能源向“绿”的强劲生产力,是推动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20亿度“绿电”背后 用太阳能铺就共富路

  位于黄河几字湾内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每年向黄河灌注1.6亿吨泥沙。

  如今,一块块太阳能板遮挡了阳光直射,改变了沙漠地表的“小气候”,紫穗槐、黄芩、黄芪等经济作物得以生长,曾经的“死亡之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年发20亿度“绿电”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投入使用,只是一个开始。建造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这是鄂尔多斯为治理一座沙漠而实施的大计划。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防沙治沙,构筑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伴随着绿进沙退,民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在功能设计中,鄂尔多斯的这条“光伏长城”不仅要有生态、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如何增进团结促共富,这是内蒙古规划产业项目的底层逻辑之一。

  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钟宇展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10%的工程量预留给当地施工,吸纳周边各族农牧民参与,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此外,建设中租用的铲车、运沙车等工程机械,很多都来自当地村集体。

  “原来可以养10只羊,现在能养20只羊。”钟宇展说,由于收入来源增加,农牧民可以投入更多的钱“反哺”种植、养殖业,实现产业良性循环,用太阳能铺就共富路。

伊利智慧养牛牧场。

  库布其沙漠里的共富故事,同样也发生在敕勒川的草原上。

  从呼和浩特市中心向西南驱车20多公里,人们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建筑群“镶嵌”在绿色草场中,这是呼和浩特打造的伊利健康谷工业旅游项目。

  无人包装线、机器人搬运工、智慧养牛系统……依托于伊利集团的现代化工厂、牧场,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过程。

  中国乳企走上高质量发展路,利于企业更惠及社会。

  伊利集团党群经理刘晋玮表示,集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带动56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齐心协力建包钢”团结的精神在企业间传承

  在内蒙古,将促进民族团结根植于经济发展理念之中,这是一个沉淀60多年的传统。

  1958年,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工业奇迹。

“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

  “包钢是钢铁大军里的第一支多民族队伍。”葛桂林今年已经89岁高龄,曾任包钢党委办公室主任,对“统战新语”谈起包钢里的民族团结故事时,他记忆清晰,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是被白云鄂博矿区的工人所救,还有包钢勘探队帮助农牧民寻找水源……

  目前,包钢有汉、蒙古、满、回、藏等16个民族的员工。不同民族的员工团结共事,仍是包钢不变的精神传统。

  包钢工程师曹鸿璋是一个“80后”,主要从事稀土湿法冶金及稀土新材料研究。如今,他的课题组是由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

  他表示,在科研工作中,大家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基因,共同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转化,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理念,不仅在包钢里传承,还向新一代的企业传播。

  近年来,包头市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形成稀土、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坐落在青山区的弘元新材料,是一家光伏设备生产企业,数千名员工来自16个民族。

弘元新材料生产的光伏硅片。

  “这是我们厂的‘90后’优秀员工张鑫磊,他现在带的徒弟是回族,来自宁夏。”指着党建活动室的照片墙,公司党支部书记曹茹介绍。

  在生产厂区,一条条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员工打开公司的学习系统“弘学堂”,可以浏览关于民族政策的各种信息。

  曹茹表示,公司立足于员工成长,突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民族团结为包头的转型发展增添了动能。如今,这座“草原钢城”有了另一个身份——全国多晶硅和单晶硅产能最大的城市,在传统支柱行业钢铁之外,打造出第二个超千亿元产业。

  蓬勃发展的经济脉搏,不只是在包头。

  乌兰察布四子王旗100万千瓦风储项目风电场拔地而起,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算力,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正构建“风光氢储车”的新产业结构……

  优秀的资源禀赋、务实的转型举措、团结的发展动能,让内蒙古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连续进入了全国第一方阵。

  同心战黄沙 坚韧嘎查书写“绿富同兴”传奇

  团结带来效益,团结改变命运。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行政村),用团结书写了一部“绿富同兴”的传奇。

  门克庆嘎查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蒙汉群众各占一半。时值初夏,远眺嘎查风貌:沙柳、羊柴等沙生植物,宛若为沙漠铺上一层绿毯,农场里的农作物长出了绿叶,旁边养殖场不时传来哞哞牛叫。

  然而,早年间的门克庆,并非这番生机盎然。“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门克庆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李秀保向“统战新语”回忆,这句顺口溜儿说出了当时农牧民的艰难生存现状。

  为了改变生活,村原党支部书记阿文色林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带领各族群众植树种草,同心战黄沙。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19万亩荒漠变成了连片成块的绿洲。

  土地逐渐绿了起来,村民又该如何富起来?

  2008年3月,门克庆嘎查注册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村委员会牵头入股,吸收村民入股。依托附近能源企业需求,以运输劳务输出盘活嘎查经济潜力。

  有了稳定经营收入,门克庆嘎查又投资建设现代化养殖园。目前,园区预计年出栏肉牛560头,可增加收入15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4个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

  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曾经在外工作的乌日汗夫妇,如今回到了村里。乌日汗担任集体经济的财务出纳,她的丈夫成为国有林场的护林员。平时,两人都参与防沙治沙工作。

门克庆嘎查农场里生长的农作物,前方是养牛场。

  谈到现在的家乡,乌日汗说,“家门口通了柏油路,农牧民们也住上大房子,开上小汽车,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数据显示,内蒙古全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2019年接连突破2万元和3万元大关后,在2023年达到38130元。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团结花开映北疆。民族团结精神为内蒙古经济的蓬勃发展、各族人民创造和谐幸福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也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转载自:https://www.tyzxnews.com/static/content/TZXY/2024-07-06/125908499349032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