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
昆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率先在政社分开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时间:2015-04-02 00:00  来源:昆区政府网  点击量:8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昆区通过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有效促进了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共发展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共计514家,达到每万人平均拥有8.1个社会组织,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昆区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地区”。

    一、创新四项机制,全面培育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昆区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社会治理新形势,通过创新建立“两级登记”、“双孵化园”、“三级联动”、“三社互动”四项机制,全面培育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全区社会组织呈现出“井喷式”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放宽准入条件,建立直接登记—备案登记“两级登记”机制。昆区以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养”、“一育”、“两不增”(即培养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培育社会组织、不增加政府机构及不增加财政供养人数)的思路,根据不同类型、标准,分别建立登记机制。对于符合备案标准的社会组织,直接由区级进行登记;对于民间自建组织,放宽准入门坎,进行社区备案登记制,千方百计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一是区级直接登记。放宽办公场所、会员人数、资金等条件,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全面清理社会组织登记前置审批程序。重点发展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社会组织,实行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文娱类、体育类等6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截至目前,直接登记社会组织达125家。二是社区备案登记制。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备案登记制。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昆区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授权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管理,对尚不具备登记条件,但活跃在社区里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实行零门槛登记(如:老年秧歌队、书画协会等)。截至目前,社区备案登记389家。

   (二)搭建发展平台,建立社会组织及其党组织“双孵化园”机制。依照《包头市社会组织孵化园管理暂行办法》,率先建成包头市昆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和包头市昆区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园。一是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园。实行“进驻-孵化-评估-出壳”的工作模式,确保孵化园的综合使用效益和培育、扶持、孵化社会组织形成良性循环,共孵化社会组织29家。二是建成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园。通过采取“政府资金资助、民间力量运作、民政部门管理、社会公众受益”的运营模式,通过社会组织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经过一年运行,入驻包头市昆区党组织孵化园的社会组织有17家,孵化社会组织党支部4家,13家社会组织联合成立党支部,覆盖党员65名,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管理新格局。

   (三)分层次培育,建立区-街-居“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增加培育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在区级层面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在街道层面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社区层面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层层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其中,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培育五类组织提供零距离服务,分别是矛盾调解类(和事佬协会、管的宽服务队、劝和小组)、家庭服务类(物业维修队、阿英月嫂)、精神慰藉类(老姐妹服务队、邻里情互助社)、专家服务类(老中医服务社、老教师服务社)、文体活动类(威风锣鼓队、票友社)。这些组织依托社区提供就近服务,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社区居民及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家庭服务、健康理疗、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  

   (四)构建共享载体,建立社工-社会组织-社区“三社互动”机制。以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为三大着力点,通过建立“三社互动”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骨干的工作模式。尝试促成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发挥五种作用,通过社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瞄准政府服务与社会需求的巨大空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让社会组织在发挥作用中成长,在成长中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发挥社会组织助手作用,促进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从全能政府的“政社合一”向有限政府的“政社分开”转变,加快政府职能梳理,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把民间不便管、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从而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区社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已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商会的优势,形成了抱团发展的态势,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发挥社会组织凝聚正能量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大量的社会人、自然人转化为有组织的社区人,并使这些组织吸附在街道、社区党委周围,鼓励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组织丰富多样的比赛活动,对活动先进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及奖品奖励,用小表彰换来大和谐。在社会管理中充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信号,早觉察,早处置;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角色,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挥社会组织促进创业就业作用,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大学生投身社会组织提供了土壤和平台。截至目前,我区共有514家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这些社会组织在金融、法律、社工、医护和计算机等专业领域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市场和企业的新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有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通过514家社会组织,共计拉动2066人就业。

   (四)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服务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层次。传统的政府服务机制与现有的需求不对称,形成了需求多样性与服务单一性的矛盾。政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有力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作为居委会的重要抓手,围绕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周围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贴近居民,就近服务,随叫随到,不断增强对居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宿感。

   (五)发挥社会组织开放性作用,为居民参与公共治理提供有效渠道。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依托社会组织的非官方特点和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引导社会组织为热心社区居民有效参与社区公共治理提供便利和条件,动员居民群众在小区绿化、环境卫生保洁、治安信息通报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组织社会组织开展面向群众的公益普及教育活动和引导入驻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为群众提供一个接触公益、体验公益和参与公益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