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创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昆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昆区民委开设专栏陆续刊发我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互学互鉴、共融共促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昆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昆区三中秉承“立德树人、文化陶冶、美好生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等关键路径,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党的领导加强组织保障,实现三全育人 学校党总支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成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检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五大主体联动协同管理服务网络,实施全方位育人。 通过三会一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和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与和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逐步引导各族教师和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通过细化教育教学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好相关专题教育课,引导教师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要素,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融入点,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聚焦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进课堂、进头脑,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确保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 尝试跨学科项目主题学习,通过多学科集体备课教研,同授一节课等方式,融合历史、地理、思政、语文等学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分析、评估学生能力情况、知识结构、思想状况,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挖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和昆区民族团结元素,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提高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针对性。在教育教学中规范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好语言的沟通交流桥梁作用。 把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环境育人。在校园内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功能,张贴国家地图、民族一家亲等,营造彰显国家标识的文化环境。结合学校历史和文化,精心设计校史馆、校园景观和公共空间,在校史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艺术陈列,在学校宣传橱窗和文化灯柱、墙体等文化宣传窗口,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工作政策,大量的中国古代哲言(楼前灯箱和后院墙体)、中华古诗文(楼内墙体)、二十四节气介绍(一楼墙体)、蕴含中华民族元素的水墨画(楼内走廊)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 结合内蒙古历史和民风民情,充分利用校训、校徽、校歌、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以特色校园文化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当前数字化时代特征,在学校公众号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让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文化和情感价值认同,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从厚植情感意识看,有深刻体验感受的情感认同是持续长久的。用好校园活动载体,开展多样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感、责任感增强。 融入教学实践 寻找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中华民族打下维护大一统人心根基的故事与名言,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事件的情感、经历。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融入仪式教育 在学校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校园值守、班团队会、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中贯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经典诵读、国旗下演讲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式主题教育班团队会等,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常规德育中,注重开展主题教育、节庆教育,用节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经典诵读等,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结合自治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活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成为北疆大地最强音。开展困难教师和学生帮扶慰问、环境卫生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各族师生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形成各族师生友好交流交往的民族团结氛围。 融入社团课程 学校秉承着“领先一步,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利用学生对社团课程的兴趣,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锻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在汉字听写、壁画研究与实践、历史与电影、美丽中国、文学与电影、世界真奇妙、国画、书法、经典诵读、民族打击乐等社团课程中,潜移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进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社会实践 教育不单单是引导,更多是实践养成,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国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浸润式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抓好“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内化于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具体处萌发,在活动中深化,在情境中深化。昆区三中努力探索“知、情、意、行”的综合育人价值,紧跟时代,让师生体验情感、培养价值观、确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