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融合发展促和谐 互嵌共居谱新篇:“135”工作机制打造互嵌式社区“昆区样板”
2025-08-03 18:48

昆区积极探索,全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环境“昆区样板”,促进各民族从“混居”迈向“互嵌”,实现“融入”到“嵌入”,从“和睦共居”走向“团结共荣”。制定实施《昆都仑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工作要点》《昆都仑区“红石榴家园”建设和管理规范》,创新推出“135”工作机制打造全方位嵌入式社区,架起“生活服务连心桥”。

图片

“135”工作机制

GONG ZUO JI ZHI


一条主线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三个抓手”



        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治理服务

••••••

五个方面



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嵌入,实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工作经验        


1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昆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好结对共建机制,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各街道社区结合辖区特点,调动起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民族工作助理员、社会组织、红色物业、居民志愿者、共建联盟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等多方力量,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子”“一家亲”等系列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书记讲党课”“红色议事厅”“围炉夜话”“居民议事亭”“昆区小马扎法治故事会”等活动,组织各族居民代表共同商讨社区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等事项,通过搭建协同处理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全面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幸福和谐的社区优质生活空间。


图片


沼潭街道阿12#社区打造“居民议事亭”

文化交融润民心奏响互嵌社区“和谐曲”


2

文化交融润民心 奏响互嵌社区“和谐曲”

昆区各街道社区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以心灵相通为目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红石榴家园”,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为契机,组织各族居民群众开展写春联、包粽子、扎染、剪纸、节庆联欢、非遗展示等活动,让居民们在活动中促进文化互鉴,在交流中深化友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氛围日益浓厚,文化互嵌持续深入推进。同时,组建红石榴百人志愿服务队,覆盖110个社区,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推动结对帮扶,在社区积极开展反诈宣传、清洁服务、心理咨询、安全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各族群众心中,逐步实现各族群众心理互嵌。


图片


团结街道团21社区开展

“手拉手维护民族团结 心连心共办便民服务”主题活动


3

服务共享惠民生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昆区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入手,持续优化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内外兼修中全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环境。2024年以来,安装小区充电车棚307个,解决居民电动车充电难题,“温暖工程”全部竣工,群众期盼多年的林南平房区改造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专业医疗机构深入各街道社区,累计开展职业病筛查、防癌义诊等免费健康服务活动123场次,覆盖新就业群体及居民超1500人次。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受益学生超70%,获评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本城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针对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差异化培训,开展补贴制职业技能培训1633人次。昆区着力让发展的实绩看得见、摸得着,让各族群众在经济生活领域形成经济交融关系,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图片


昆区举办“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

2025年包头市昆都仑区百日千万招聘专项活动暨民营企业招聘月

专场招聘会


4

创新治理促长效 唱响社区融合“团结歌”

昆区坚持“弘扬民族团结 共建法治昆区”工作思路,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与普法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有机结合,推出“法润红石榴”普法品牌,实施“无人律所+法律服务机器人”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帮助社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各街道社区立足群众实际创新推出“二十四节气治理日志”工作法、社区微治理“铁三角”、“三心”工作法等机制,形成“李书记劳模工作室”“清枫调解工作室”“青松茶馆”等基层治理特色品牌,广泛听取各族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引导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推动基层治理精准细化,不断推动各族群众社会互嵌,共同打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图片


阿尔丁大街街道打造“青松茶馆”激活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