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昆区创新实施“三新”改革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新动能
2025-08-03 18:45
昆区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根脉,创新实施“强基固本、文化润心、融合发展”三大改革工程,在治理体系、文化认同、民生福祉领域实现系统性重塑,绘就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现代化新图景。截至2024年,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实践)基地8区教育局作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包头市唯一上榜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基层教育局唯一获评单位

一、强基固本,“传统管理”到“智慧网格”的范式重构,打造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新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压实责任链条。创新构建“双八”工作机制,即区委、区政府年度专题研究不少于8次,建立领导带头学、分层分类学、专题辅导学、组织活动学、融入实践学、营造氛围学、理论测试学、督促检查学八学机制。创建“年初部署—年中调度—年末考核”闭环管理体系,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干部考核、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全过程。近三年累计开展区委中心组学习12次、专题读书班9期,带动各级党组织研讨320余场,线上线下培训超2万人次,以制度化刚性约束凝聚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二是深化数字转型,提升服务能力。建成“智慧昆都仑”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屏统揽、基层治理“一网统管”、数据资源“一网通用”。1410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116项高频事项达成“跨市互办”、“跨省通办”,显著提升各族群众及流动人口办事便捷度。作为自治区“蒙速办·掌上办”试点,累计上线服务事项4818项,“蒙速办”APP访问量、电子证照签章量及“好评”数量稳居全市首位,并荣膺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全国百家创新案例”,以数字化重塑政务服务现代化标杆。

三是优化网格治理,激活基层末梢。持续推进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物业等平台作用,建成110家“红石榴家园”,全域精细划分1321个基础网格,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整合48项服务内容,建成15个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和85个社区服务点,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创新“网格巡查—平台派单—部门联动”闭环处置机制,组建百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服务活动百余场,孵化“李书记热线”等基层治理品牌,群众满意度达98%,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二、文化润心,从“阵地建设”到“认同培育”的深度跃迁,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

一是深耕红色根脉,打造传承创新体。“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为核心,高标准构建“四馆四厅一中心”红色文化矩阵(包括:包头博物馆、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稀土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周恩来总理剪彩的自治区不可移动红色文物——一号高炉现场展厅、友谊19#社区钢魂展厅、钢32#社区历史的记忆展厅、建行包钢支行金融援建展厅以及阿尔丁1#社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系统收集整理8万建设者珍贵史料,创作大型油画《齐心协力建包钢》,出版《红色包钢印记》等书籍,录制《红色力量》专题片,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像双翼神马》获评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印象乌兰计》获中国村歌大赛二等奖。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工程”,在中小学普及非遗课程,建成13个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推动草编、面塑等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非遗项目产业化率达45%形成“文化认同激发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深化情感共鸣”的良性循环,有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是构建宣教矩阵,扩大引领覆盖面。打造“网、端、微、视、报、屏”六位一体全媒体宣教矩阵,创新上线VR数字展馆7个,制作石榴籽微课堂350余条推出长城、黄河系列短视频18创作《民族团结赞歌》《包头城》等主题歌曲。深入开展“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等主题文化活动,组建百人“红石榴宣讲团”讲述民族团结故事120余场,活动获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媒高频报道,全网阅读量突破千万次。升级公共文化空间,塑造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形象大使“昆小团”,开发特色文创,设置主题雕塑与景观小品,构建起兼具思想深度、传播广度与情感温度的文化浸润新范式。

三是促进深度交融,架设情感连心桥。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井冈山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在银肯塔拉沙漠举办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与贵州省少先队员“手拉手”及跨省学校结对共建,累计派出118名优秀教师赴四川大凉山、内蒙古兴安盟等多地支教。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全区53所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通过广泛深入的“小手拉大手”活动,让“书同文、语同音”成为增进认同、沟通心灵的重要桥梁,有力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在共学共事中深化理解、交融情感。

三、融合发展,“资源整合”到“共富共享”的生态进阶,绘就各民族同心共进新图景

一是创新嵌入机制,构筑社区共同体。首创135”工作机制,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治理服务三个抓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在思想宣传、居住空间、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文化交流的五嵌入社会条件,全力打造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发展新模式。制定完善社区民族工作要点与管理规范,着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精准破解各族群众“急难愁盼”。成功培育34个叫得响、有温度的基层服务品牌,推动前进街道钢32#社区、团结大街街道明日星城社区、友谊大街街道钢38#社区入选为自治区首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显著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品牌化与特色化水平。

二是坚持双轮驱动,拓宽共同富裕路。坚持“产业融合+民生改善”双轮驱动,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指标总量持续领跑自治区,跃居全国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第20位。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为1475企业落实政策资金7515.7万元,高频次举办招聘活动103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8;健全社会保障网,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与失业人员保险金近5000万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春风行动昆鹏归巢系列活动,吸引200余名包头籍在外学子、优秀人才回归;落实“零门槛”落户及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待遇,近三年累计提供学位2万余个,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相互成就。

三是统筹城乡提质,共建美好幸福家。聚焦基础设施完善与人居环境优化,全力推进各族群众共享高品质城乡生活。城区2024年以来新改建7条地下管网、27个小区84公里四类管网,改造646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温暖工程全部竣工,群众期盼多年的林南平房区改造启动实施、7夹心房改造10个月内实现交房即交证。乡村深入实施五化四美工程,新建农村污水管网1万米,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2%乌兰计三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卜尔汉图村获评全国第七届文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