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闵言平 发布日期:2021-02-24投稿收藏
2020年11月,从云南、新疆、广西等地陆续传来好消息,怒族、柯尔克孜族、仫佬族相继整族脱贫。“大网电”点亮了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5G网络信号覆盖到了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曾靠神灵驱赶疫病的鄂伦春族,早已走出“高寒禁区”,实现看病不愁。从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大步迈向小康社会,这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是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地区发展,就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央要进一步把重点放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铿锵有力地重申了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铮铮誓言,为推动各民族实现同步小康和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持续努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民族八省区31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取得辉煌成就,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充分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性进步。我们要深刻认识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地区还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次较低、人才支撑不足、生态保护制约大等问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面临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双重任务,既要补全面小康的短板,又要追赶现代化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奋力开创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新局面。
抓住机遇,让民族地区快速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差别化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为民族地区今后一个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要牢牢把握民族地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瞄准补短板强弱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目标,快速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鼓励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闯出新路,先富帮后富,确保每个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掉队、有发展。
解放思想,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民族地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国家制度优势、发达地区帮扶优势、自身后发优势,找准特色和突破口,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新能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新经济体系。进一步打造协作共赢平台、挖掘产业链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的共享机制,破解民族地区发展难题,让民族地区进一步成为开放开发的沃土。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驱动,让民族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推动民族地区构建产业新格局、空间新格局、市场新格局、区域发展新格局,将其区域性战略纳入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使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打响民族地区优质产品品牌,让民族地区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战略纵深所在。要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进一步向民族地区布局,通过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让民族地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